2009年9月20日
星期

王廷昌父子:农村小学接力执教50载

本报记者 雷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20    [打印] [关闭]
    9月1日,300多名孩子回到了学校,沉寂了两个月的校园一下子又充满了欢声笑语。王胜江不得不提高嗓门对记者说“对不起,太吵了”,脸上却难掩幸福的笑意。

    45岁的王胜江是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青坨希望小学的校长。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小镇,他与父亲王廷昌扎根基层,接力执教50载的故事无人不晓。

    王廷昌1958年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只有一幢破旧木房的青坨小学当起了民办教师,一人独自教5个年级。由于他一心扑在学校,1966年,年仅两岁的小儿子因患病救治不及时,离开了人世。

    1983年,大儿子王胜江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本想复读一年,但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王廷昌便说,你干脆来学校代课吧。就这样,王胜江子承父业站上了青坨小学的讲台,这一站就是26年。

    1993年,青坨小学得到希望工程的捐助,告别柱子和门窗都已腐朽的危房,搬进了现在这栋两层高、有6间教室的教学楼。王胜江也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得到改善的不仅仅是校园环境和教师待遇。王廷昌回忆,以前,由于贫困和教育观念落后,他要花很多精力说服家长让孩子上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每个月只有4元的工资,平均每学期却要为学生垫付五六十元的学费,发工资时,“常常到乡里财务室签上名字,又两手空空地回到学校”。

    现在,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青坨村再也没有了失学儿童。当初按照40人设计建造的教室,如今不得不容纳50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家长现在都乐意把孩子送来了”。

    想到当初走上教师岗位时的无奈,王胜江说:“没什么后悔的。我从事了这项事业,教出来的学生为我争了光,我的工资待遇也提高了,荣誉也得了,我心满意足了。”

    “通过希望工程的资助,我们学校毕业的贫困学生有许多考上了本科高校,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他们常给我打电话,回来看我们,那个时候我们真是觉得很幸福。”王胜江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