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答记者问》:坦荡自信大国风
该书使国人清晰记起1998~2003年的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建设、贸易、民主、法制、改革、人权、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等;并使国人了解世界场中,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该书的出版和热销正是向新中国建立者、建设者的致礼。
新中国发展任务艰巨,过程艰辛。朱镕基如何处理当时的一系列国是难题,鲜明地折射出这种不易。在就任总理后的第三天,他直率地告诉人民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并表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时间街谈巷议,至今国人心中仍有印记。
在2000年记者招待会上,他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他还说过自己从不吓唬老百姓,只吓唬贪官污吏,并写过“清正廉明”的题字。他不掩藏为官为人的态度,清正廉明的确已经成为他的标签。
对于有香港记者戏言他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他欣然接受“拍桌子”和“瞪眼睛”,却幽默地说“板凳绝对没有捶过,那捶起来是很疼的”。但外界给他封上“赤字总理”、“经济沙皇”的称号时,他以事实和数字毫不客气地“奉送回去”。使国家大事知于民、信于民、教于民、感于民、监督于民,是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基于大国崛起的坦荡自信。
朱镕基时代正是中国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等甚嚣尘上的时期。中国越来越迅速地、深度地融入世界。本书首次收录朱镕基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和境外演讲答问部分。他常以辩证法触及问题的本质。当德国记者提问腐败等问题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那里是多党轮流执政,不也有腐败吗?”对付腐败,关键是法治,加强立法、坚决执法。他解决很多问题都从民主和法制入手。谈到一国两制,他说:“香港人民对我去香港是表示欢迎,还是示威、抗议、游行,那是香港人的自由。但是,……都必须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谈到社会稳定,他强调:“我们要民主,我们也要法制,所以,在要求民主时不能违法。”
他深入浅出地畅谈复杂问题。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他以丰富的事实、确切的数字谈了对中美贸易的三点理解:一是中美贸易逆差被大大夸大了,二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三是中国向美国的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说明了中美贸易逆差,对中国有利,对美国更有利,令人信服。
朱镕基面对记者有两大特点:真诚和理解。他的真诚表现在个性化地表达所感所思,并为对方着想提供信息。1999年4月,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康比德夫妇采访时,朱镕基开门见山,“我的秘书班子起草了回答你们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不把这个答案交给你们了……我即席回答,可能更符合你们的要求”,很快拉近了与外国记者的心理距离。
理解表现为以共同的经历使对方理解自己的立场。当年邓小平访美时,美国总统卡特在谈到最惠国待遇时,表示如果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则要求开放自由移民。邓小平反问:“可以啊,3000万还是5000万,你要多少?”一时间,满场大笑。朱镕基的回答往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被问及中国人权问题时,他对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说:“我比你大10岁,当我冒着生命危险同国民党政权作斗争,参加争取中国的民主、自由、人权运动的时候,你还在上中学呢!……中国几千年是封建社会,还有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只有50年,50年怎么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事实上,世界正在见证中国大踏步迈进。
本书问世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这也是人民出版社的有心之举。它不仅是对某一段中国历史、某一位领导人的回顾和纪念,更是对新中国的历史、现实的纪念和祝福,是对新中国建设者的致敬和对引领中国未来之路的中国政府的期待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