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该我们上场了
解决了训练难题,钟明和杨金彪会心一笑。牛冬摄
在京郊某阅兵村,受阅官兵经常说起这样一句话:装备方队阅兵就是阅装备,装备受阅的关键就在驾驶员。
前不久,笔者在全军受阅装备方队合练现场看到,南京军区某新型装甲战车方队“像一整块移动的钢板”,装备定位毫厘不差,驾驶行进准时准点,再次取得优异成绩。方队长程友敏告诉笔者,取得这样的成绩,引导排面驾驶员功不可没:“他们俩的训练最苦,技术最好,责任最大,心理素质最优秀,对整个方队贡献最大。”
端坐引导排面驾驶椅上的,正是方队主引导车驾驶员钟明和副引导车驾驶员杨金彪。这对好哥儿俩,车上有默契,车下是兄弟。
阅兵训练刚展开时,许多驾驶员以为,只要个人驾驶技术练过硬,就不会出什么问题。开始的几次单车考核,驾驶员接近满分的成绩似乎也印证了这种想法。然而,毕竟没有受阅经验,他们压根儿没想到,要在阅兵场上将坐下的“铁骑”驯服,根本没那么简单。
小小的得意转瞬即逝,逆转发生在集中训练后的第3天。
上级考核组对方队营区训练情况进行摸底考核,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排面标齐,驾驶员倒数第一!作为驾驶员的“定盘星”,钟明不服,找到考核组请求查阅成绩。一看成绩单,钟明顿时傻了眼:考得还真是不咋地!
“作为引导排面驾驶员,咱哥儿俩一定要把车开好,把‘头’带好!”考后训练形势分析会上,钟明和杨金彪先自我检讨。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参阅的新战车车长体宽,微量加油不好把握,驾驶时视界有限,对驾驶员个人驾驶技术和排面协同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怎么办?钟明和杨金彪犯了难。
引导排面行进,等速、卡距、标齐是关键。而要完成好这些课目,控制油门是关键。为了找到踩油门的感觉,他们把小方凳当驾驶椅模拟训练,并用木板和角铁制作成简易油门,放在体重计上边踩边感受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钻劲和默契,在上级组织的考核中,他俩的骑线等速个人成绩双双考出72秒的满分,排面被评为最佳排面,方队也成为6支全优方队之一。
“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咱哥儿俩必须默契、精准,无误差!”
提起两个人的默契,杨金彪告诉笔者一个故事。
刚刚被调整为副引导车驾驶员不久,他参加一次队形变换训练,那是和钟明第一次同排面搭档。队形变化时,战车发动前进,需要转弯调整,前一排面在听到后一排面下达“准备前进”口令时,才能做转弯动作。偏偏这时杨金彪“冒了泡”:还没听到后排的口令,他就鬼使神差地将车往前开着转了弯,结果,主引导车车头被他的车尾牵制住了,后面的排面“堵车”了。
“咱们俩的配合,必须默契、精准,无误差,确保万无一失!”一下车,钟明就主动过来找杨金彪交流。
默契是一种和谐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平时彼此的熟悉与沟通。阅兵训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战技术训练,它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对钟明和杨金彪来说,驾驭新战车冲锋陷阵不是难事,可要它们“步伐”一致通过天安门广场,光下一番苦功还不够,还需要足够的默契。
钟明是有着11年兵龄和驾龄的老驾驶员,驾驶技术过硬,心理素质稳定。他与杨金彪商定,每次训练起车、加速,统一动作时,由他下口令提醒。“等速了,注意标齐!”“注意加油!”从口令提示,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在一次次协同和体验中,两个人渐渐找到了感觉。现在,无需任何表示,等速、卡距、标齐、骑线,两个人的动作已经一气呵成如一人。
训练场上认真训练,课余时间开心娱乐。训练之余,钟明和杨金彪两个人也成了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打扑克、下棋。方队政委冯筱筠说,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特别有心灵感应。这话一点不假。
8月底,方队组织开展“心有灵犀”游戏活动,钟明和杨金彪名列第一,默契指数高达100。
“正式阅兵就在眼前,咱哥儿俩已经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钟明和杨金彪觉得自己很幸运,作为两台引导车驾驶员的第一人选,他俩将有机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同时亮剑阅兵场。
单方队训练阶段,每训练一次就是方队自测一次,结果会区分层次,排出先后顺序。
然而,留下的是佼佼者,预备的又何尝不是驾驶能手?毕竟,能被抽组来参加阅兵,已经是精挑细选了。方队考核排序,无非只是优中选优,确保驾驶素质的最优化,确保万无一失。
在这种不停的调整变化中,杨金彪从4排面、3排面、2排面备用驾驶员的位置上,一路向前,终于在2009年5月7日被确定为副引导车驾驶员。与杨金彪不同,钟明一开始就凭借全面过硬的驾驶技术和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被选为主引导车驾驶员。
当选引导车驾驶员,本身就是一种荣誉。谁不想做阅兵场上的主角!钟明告诉笔者,从阅兵训练一开始,自己的训练成绩就比较稳定,但还是不敢松懈。
现在钟明和杨金彪在上车前有一个习惯:彼此看对方一眼,点点头,然后轻轻拍一下自己的战车,小声念叨一句:“兄弟,该我们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