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
星期

激情(1951-1966)

本报记者镜头中的青春中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28    [打印] [关闭]
    每张报纸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份报纸的历史,本身也是社会史的一部分。

    1951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正式创刊。此后,除去1966年 6月20日至1978年10月6日长达12年的停刊,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一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见证着祖国的变化,社会的进步。

    光荣与梦想,激情与骄傲。六十年,我们有无悔的青春,也有失落和遗憾;我们有凝重的时刻,也有激动的瞬间。今天我们重温这些值得记忆的画面,不仅因为这中间有我们的泪水和欢笑,还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个国家、民族对幸福和理想的不懈努力与勇敢付出……

    

    1964年8月31日,首批北京学生去北大荒。

    本报记者 铁矛摄

    

    1965年5月3日,共青团上海市委在上海青年纪念五四运动46周年大会上,授予上海宝山县吴淞公社城中大队基干民兵连“上海市红旗青年突击队”光荣称号。图为女民兵班副班长何金英看书时,也不忘锻炼手劲。

    本报记者摄

    

    1964年,郭凤莲17岁,她的名字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中国。后来,郭凤莲曾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本报记者 铁矛摄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7月3日,本报组织攀登珠峰成功的英雄们与北京读者见面,大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会后登山英雄贡布(前左)同青年们交流。

    本报记者摄

    

    1963年6月,西安市青年路小学四年级少先队员,响应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成立雷锋修理小组。

    本报记者 贾化民摄

    

    1955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首都举行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本报记者摄

    

    1954年5月,志愿军回国官兵代表应邀到报社座谈。会后,代表们为大家唱歌表演。

    本报记者摄    

    1951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正式向全国发行,本报记者前往新华书店购书。

    本报记者摄

    

    1964年2月,京剧现代戏《沙家浜》。

    本报记者 舒野摄

    1955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后,一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到农村落户。1961年,本报以整版图片报道了当时落户农村的来自全国各城市的知识青年,并配发诗歌“起程,奔向农村”。

    本报记者摄

    注:1958年10月18日以后,《中国青年报》部分照片只署“本报记者”,没有记者个人名字。根据当时编委会会议简报,只署“本报记者”的建议是摄影组在讨论“跃进计划”时提出的。编委会认为,“这个倡议体现了共产主义风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应予全面推广”。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