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就业率背后的秘密
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骄人的业绩背后,是怎样的探索和实践?
教学计划跟着需求走
创造骄人业绩的兰州理工大学,迎来自己90岁的生日。学校教育教学雄厚基础的奠定,可以追溯到1958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那一年之后的数年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等一批专业整建制地迁至兰州。同时,当时的机械部又从湖南大学、合肥大学等高校抽调一批高水平师资前往兰州。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类、热能类、石化类专业的优势格局由此开创。悠久的办学积淀和优势的专业设置,为兰州理工大学在21世纪初创造骄人业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计划体制到市场经济,这所大学的本色未改。在与市场经济的短兵相接中,兰州理工大学闯出一条就业新路。
“教学计划不是神圣不可变的。”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处负责人说。
多年来,兰州理工大学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此指引下,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这所以工科见长的院校,还探索出“基本规格+特长”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规格即前三年按学科大类构建统一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第四年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再按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实施不同专业模块的教学。特长教育则包括双学位教育模式、“1+2+1”中外合作学分互认模式(一年级在校学习,二、三年级到国外大学学习,四年级回校继续学习),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
实践出真知。专业设置的优化和不断升级,让学校摸准了市场的脉搏,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
焊接专业的“独立门户”就是一个例证。脱胎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焊接技术工程,原先仅是其下设的一个专业方向,因市场前景看好,独立成系,市场表现同样良好。
全员关注就业
2008年,金融危机从大洋彼岸席卷全球。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未雨绸缪,为促进当年的就业工作,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处开始设想能否设立一笔金融危机专项奖励金。他们先后向分管就业工作的副校长和校长汇报,得到的答复均是“好”、“完全有必要”。
汇报时间不到5分钟,学校领导就批准了金融危机专项奖励金20万元。这让干了多年就业工作的李竹梅深深地感受到:在兰州理工大学,上至校领导,下至普通老师,全员关注就业,重视就业成为一种共识,进而转化为学校老师的自觉行动。
学生处老师感慨,所有涉及就业的新举措,均没有阻力,总能得到学校高层支持。
这所地处西北的高校,历来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行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学校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面向市场,规范管理,热情服务”的工作准则,2003年又加大就业工作运行机制的改革。积极构建校园两级工作运行机制,在每年学院的目标责任书中,把就业工作作为硬性指标,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同要求、同考核。与此同时,出台《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对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学院进行表彰和奖励,并根据年度平均就业率的提高和降低情况进行奖惩。
一系列制度创新,调动了全校上下对就业工作的热忱,全校呈现出全员参与就业、人人关心就业工作的强大合力。
感人的故事在传递。材料学院丁雨田教授利用自己的科研之便,牵线搭桥,向深圳某公司推荐,公司连续接受49名兰州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该公司还在学校设立57万元奖助学金。
这仅是学校老师关心就业的一个缩影。在兰州理工大学,老师们外出参加科研项目,总不忘向用人单位推介自己的毕业生。
“将红旗插满全国”
2003年毕业留校的张艳,一直在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每年,学校领导都要带领他们远赴全国各地调研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
张艳清楚地记得,2004年,她被划到东三省片区搞调研。每坐火车到一地,先买一份地图,老师们分成几个小组,划片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企业。每人每天拜访企业不得少于10家,搜集就业信息不得少于10条。
2003年,学校调研组奔赴中国南车眉山车辆厂。当调研组翻山越岭出现在这个铁路企业的厂区时,单位负责人非常惊讶:“多年来,很少有高校上过我们的门,你们能从大西北赶来,就冲这一点,我们破例录用你们的毕业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眉山车辆厂从当年开始零星录用兰州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到2005年底,该厂人事负责人率中国南车集团的全国招聘团,直接将21家单位带到兰州理工大学,签订就业基地协议,打开了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生通往铁路系统的就业之门。
自2000年始,兰州理工大学坚持“主动出击,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校领导每年亲自带队,组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对全国的就业市场进行开拓调研。在全国21个省市的70多个城市开展了就业市场开拓及宣传工作,走访了1500余家用人单位,与400余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基地协议。这些就业基地已成为该校学生就业的主阵地。
主要负责就业工作的学生处,还有一个宏大的理想,“将红旗插满全国的所有省份!”
在兰州理工大学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
这是兰州理工大学多年“含辛茹苦”促就业的真实写照。追求卓越的兰州理工大学又在酝酿新的就业思路——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兰理工学子提供永远的就业援助”,是这所高校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