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
星期

凝聚富民强国的八方英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才工作综述
新华社记者 谭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9-29    [打印] [关闭]
    从“任人唯贤”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科学的人才观”,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这6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公认辉煌成就的60年,也是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60年。

    60年来,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谱写出“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载人航天等一曲曲恢弘乐章。

    党的人才观在实践中逐步成熟,人才政策紧扣时代发展日趋丰富——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才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1949年9月19日,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邀请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民主人士张元济等一同游览天坛,谈笑风生的共产党领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

    初生的新中国政权,欢迎愿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各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培养和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祖国建设,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泛的人才支持。

    当年年底,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中央政府对旧有的200多万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和职位。为了适应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国家还制定从工人、农民骨干中培养亟需人才和关于军队转业干部、留学生回国和派遣留学人员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

    党的人才政策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工人、农民比学成才,神州大地迅速涌现出王崇伦、孟泰等22.3万余名劳动模范,成为新中国建设骨干人才。从1949年到1966年,共有近87万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大批转业干部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管理者。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派出1.6万名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留学、进修、培训实习,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成为我国党政军领导干部、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科学技术领域领军人物。从1950年开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筹分配,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围绕“一五”计划和其他重大工程,全国的专门技术人才不断被统一调配到建设一线,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庆油田、人民大会堂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成功,成为新中国的骄傲;“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更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60年的风雨砥砺,新中国无法忘却那一个令人难忘的“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从1978年到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11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引导广大知识分子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恢复和大力发展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中组部牵头成立“中央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建立了专家库,代中央直接联系数千名各领域高级专家,建立了联系服务专家制度;

    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国家把教育方针、地位和作用等内容写入《宪法》,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实施了著名的“863”计划;

    ……

    一系列举措,让“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教育科技事业重现生机,广大知识分子心情舒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更使人才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全面发展。

    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围绕这一战略,国家先后启动“211”工程、“985”工程;有关部门实施了“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国际合作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培养、集聚计划和项目,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力度。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党和国家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进一步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专章强调要“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科学人才观,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02年,中央提出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和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紧密结合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

    2004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中央把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2003年,中央召开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表彰大会,推动了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开展。在中央关怀下,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采取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探索了新的人才引进模式。全国各地出现了新一轮海外人才“回国潮”。

    6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才工作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从基础起步,在改革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人才体系逐步完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60年来,人才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推进人才理论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在发现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用好人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初步建立,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人才思想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的人才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成才”、“党管人才”、“四个不唯”、“四个尊重”、“德才兼备、国际一流”,以及人才优先发展、使用为本等一系列人才思想和人才工作新理念,初步确立了以科学人才观为核心的人才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被逐步打破,人才活力得以释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从禁锢到多元价值观并存,独立思考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各类人才在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寻求自身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人才的内在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工作目标和发展战略日趋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把培养建设人才纳入“一五”计划。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确立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制定了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政策措施。2007年,党中央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和新党章中强调人才强国战略,深刻揭示了人才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才工作目标、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完善。60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区域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完善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以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各地各部门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人才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各类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60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以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60年来,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工作运行模式。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成立知识分子工作联系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以各级组织部门“知工办”为主要架构的工作体系。随着知识分子工作职能的转变,人才工作的主要职责和管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了人才工作体系。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近85%的地(市)组织部门建立了专门人才工作机构,近80%的县(市、区)组织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

    生动实践凝结六大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才工作带来深刻启示

    怎么发现人才,如何凝聚人才,用什么造就人才、用好人才……新中国人才工作60年的生动实践,书写一张张灿烂画卷,更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幅美好蓝图,这其中也凝结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工作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之初,人才工作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进入新世纪,人才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队伍建设蓬勃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各类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

    必须坚持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工作。纵观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工作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行谋划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重大建设工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适应经济建设总体要求,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科学配置人才资源,努力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才工作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必须坚持科学人才观,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科学人才观是党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才这一概念的总体认识,是人才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观念。60年的历史证明,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的发展,我们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放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我们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还要更好地为人才发展服务。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推动人才工作由注重满足人才的物质需求,转向注重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由注重对人才的管理,转向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服务;由注重整体概念上的人,转向注重每一个具体的人,从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始终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执政实践。我们党多次开展解放思想活动,通过体制机制的根本变革,把各类生产要素解放出来,特别是解放人这个最重要的要素,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奇迹。解放思想,解放人才,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没有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深化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研究,全面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广大人才在创新创业创优实践中不断释放活力,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6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出现是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持续提升的主要动力。必须坚持人才先导,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建设水平,努力培养造就大批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必须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重点,创新制度,完善措施,大力培养造就大批中高级党政领导人才、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以此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队伍整体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是我们党根据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人才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党管人才工作模式。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不断丰富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着重抓好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思想的统筹、创新工程的策划、重点人才的培养和典型案例的宣传,把各类人才凝聚在党的周围,组织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