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
星期

劳务工博物馆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09    [打印] [关闭]
    

    一台拥有16年“高龄”的海鸥牌相机,静静地躺在一个干净的玻璃柜里,相机的主人是一位曾经的来深务工者,相机的镜头曾无数次对准他身边那些同样背井离乡、来深圳打拼的外来工。这台相机现在属于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的“劳务工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劳务工为题材的专题性博物馆。

    几条曾经使用过的电器装配生产线、一本办理于1981年,纸质已经泛黄的“宝安县临时居住证”、几十张从全国各地到深圳和宝安的火车票和长途汽车票,一组曾参与深圳地标建筑——地王大厦建设的工具……几千件与劳务工有关的史料静静地摆放在这里,虽然他们的主人可能早已离开了深圳,成为这个城市的匆匆过客,但是,作为一个由无数劳务工缔造出来的城市,深圳试图以这种方式,对这些曾在这里奋斗过的人表达尊重,并将他们的记忆纳入城市的历史。

    实际上,这座博物馆所在的两层小楼本身也是历史的见证,2006年,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石岩街道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地发现,这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建筑,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家“三来一补”外资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的旧址。巧合的是,电业厂成立的那一天,正是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的日子。

    这个发现,令劳务工博物馆的筹建者们受到启发,宝安区政府决定,投入350余万元对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厂房进行保护性改造,并建为劳务工博物馆。作为宝安向改革开放30年的献礼,2008年4月28日,劳务工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无论是宝安,还是深圳,近30年的历史都无法回避一个特殊的群体——劳务工,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这里曾是中国最早吸引外来劳务工的地方,也是劳务工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仅宝安区就有超过400万劳务工在此工作、生活,曾经在这片热土上工作过的劳务工更多到无法统计。

    当年的上屋怡高电业厂如今已经发展成年营业额5亿元的大型现代化企业,而现在的宝安,也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让人感到温暖了。

    在感恩改革开放的同时,深圳也开始把感恩的目光投向这些曾经为这片热土献出青春、撒过汗水的劳务工们,正如博物馆的筹建者所期望的那样:“这个博物馆的建成,是为了铭记广大劳务工对宝安乃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保存城市历史,弘扬特区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劳务工的家园意识和归属感,激发广大劳务工开拓奋进的热情。”

    令人欣慰的是,记录了前辈们奋斗史的劳务工博物馆,如今正在见证宝安为促进400多万外来务工者更好融入城市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而做出积极努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