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
星期

王文学和他的“梅河模式”

董永正 乔建军 薛清波 孙枫淞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09    [打印] [关闭]
    2009年对于退伍军人、通化预备役通信团预任干部王文学来说,可谓收获颇丰:2月,他本人被吉林省通化市政府、通化军分区树为模范退伍预备役军人。5月,所创“兵合牌”大米在山东寿光召开的全国第十届蔬菜博览会上荣获“优秀产品奖”。6月,吉林省召开科普工作现场会,他创建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服务“三农”经验被称为“梅河模式”推广。

    1980年,王文学从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退伍还乡,适逢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他干起了运输、办蜡厂、干木材和山野菜加工,十来年光景就跨入“百万富翁”行列。虽然挣钱为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儿,但王文学还是觉得没啥成就感。

    党的十六大之后,“三农”好政策一下子激活了王文学的心思。

    2002年,他听说山东寿光建立的蔬菜协会成了农民致富的靠山,于是自费去考察学习。一年多时间,他又先后到山东德州、四川绵阳、河南南阳、云南昆明等地,学习研究当地农业技术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创办经验。2004年春节,王文学回乡过年,23名村民闻讯后来到他家里,让他帮助到省农科院选购种子、化肥。乡亲们用期盼的目光望着他说:“文学啊,听说你在外面学到了农业新技术,赶紧回来吧,咱家乡正需要你这样的人啊!”当王文学把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大家增收致富的想法说出后,立即得到了乡亲们的赞同,这坚定了他在家乡创业的信心。

    他创建“梅河口市农业经济技术协会”的计划得到了人武部、市科协、农委、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2004年6月17日,经市科协审批、民政局登记,“梅河口市农业经济技术协会”正式挂牌成立,24名退伍军人和党员首批入会,王文学被推选为会长,设立了机构,制订了章程,确定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科技培训,通过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等形式,为会员和农民提供无偿服务。从此,“梅河口市农业经济技术协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然而,协会的发展并不像王文学预料得那样顺利。协会成立不久,他率工作人员带着精心挑选的新技术、优质化肥、种子、农药和会员登记表下乡宣传。没想到,每到一处,围观看热闹咨询的群众很多,报名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在乡下走了20多天,几万份宣传资料发完了,入会的还不到100人。没过多久,王文学耐心劝说入会的本村3户会员,因为引种的玉米长势不如别人家,要他包赔损失,并退出了协会。王文学带领技术人员下田察看,经过拔苗对比鉴别,很快找到症结,原来是没按要求施肥偷工减料造成的。他让技术人员指导重新追肥,使庄稼长势很快赶了上来。尽管这样,对初创的协会还是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接二连三的波折使王文学陷入了深思,农民之所以不敢轻易加入协会,主要是没看到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效益。要想得到他们的信任,光靠协会单打独斗不行,必须依靠组织搭建一个让农民信得过的平台。

    他找到市委组织部主管农村党建工作的副部长梁清祥,汇报了协会发展情况,希望通过党组织带动农民加入协会,并提出了把分会设在村党支部的构想,通过支部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形式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当时,市委组织部正在落实全省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王文学的想法正合组织部门的意图,他们感到,“支部加协会”这种新型经济组织模式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党建新要求,是促进农村党建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2004年11月20日,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协会在黑山头镇建设村举行第一个“支部加协会”成立大会。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文书分别担任分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会上,农业专家进行的科普讲座、现场答疑、新技术传授令农民眼界大开,当场就有72名农民填表入会,“支部加协会”的组织模式从此推开。

    农业经济技术协会的成功运转,使新技术推广在梅河口市开展得如火如荼。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如何让农民增产又增收,王文学开始了新的思考,他把目光投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2007年7月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让王文学格外兴奋,创办农业合作社的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了。几天后,他就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成立了有36人入股的“梅河口市农技协绿优米生产技术专业合作社”。

    2007年,王文学与北京、长春、大连、台湾等地厂家联系,帮助农户签订了2000多亩的绿优水稻订单,以比普通水稻每公斤高出12%的价格出售。到秋天,由厂家组织运送,农民坐在家里就可以卖粮数钱。现在,合作社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绿优水稻示范田8400亩,签订玉米订单3.5万亩、绿优水稻1.5万亩,发展社员1820多户,人均收入464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20%。2008年,“梅河口市农技协绿优米生产技术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农技协批准为科普示范基地和中国农技协绿优水稻生产基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