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增城科学发展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三角笼罩在浓浓寒意之中,地处珠三角核心的广州增城市却逆势飘红:今年1~8月份,增城完成生产总值30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工业总产值739.56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5亿元,增长5.09%。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增城从1999年的第5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在连续8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城还先后摘得“联合国世界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和谐之城”、“中国全面小康10大示范市”等多个荣誉称号。
然而,过去增城也曾走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老路,拼资源、拼土地、拼劳力,粗放式的发展让增城一度走入死胡同。2003年始,随着“率先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实施公园化战略,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公园里建城乡”和“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三大科学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增城用实实在在的变化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如何践行“科学发展”的美丽故事。
三大功能区统筹城镇和产业布局
驱车增城,从南往北,一路美景。
南部是新型工业区,现代化工厂星罗棋布,汽车、摩托车、牛仔服三大支柱产业欣欣向荣。进入中部,展现眼前的是一个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宽敞气派的广场、亮丽的学校、繁荣的商业街和随处可见的文体设施。再往北,你就会就被绵延的青山绿水所包围,恍如来到世外桃源。
“白天在南部投资创业,晚上在中部生活充电,周末到北部休闲度假。”有人这样描述增城人现在的生活方式。
从2003年开始,摒弃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GDP的增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统筹城镇与产业布局。增城的发展也由此从散乱无序步入健康有序,踏上一条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功能区如何划分?有据可依——南部区位好,工业基础好,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配套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是山区,生态环境好,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区。
南部工业园区已是增城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一方面,以新塘、石滩、中新为重点,增城按照“今日中心镇,明天卫星城”的发展理念,既筑巢引凤,又腾笼换鸟,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镇区的工业企业则逐步搬迁关停。
随着广州本田、广本研发中心、福耀玻璃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截至去年,增城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115家,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增城有27个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产,总投资53.6亿元。
在中部,以增城市区为重点,按照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城区为目标,着力建设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和山水文化宜居城市:以荔湖湿地公园为核心,以增江一河两岸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科教研发、文化创意、会议休闲和运动健康产业。随着碧桂园等名牌地产企业的进驻,短短3年间,增城的楼价已翻了一倍,今年1~8月,增城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长83.63%和49%。
在北部,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以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为重点,整合1000平方公里,以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会议休闲、都市农业等生态产业。在政策的鼓动下,北部的农民“洗脚上田”各显神通,腾出土地大办农家旅馆,靠环境“吃饭”。今年上半年,增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691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
实践证明,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三区互动互补,推动了社会协调发展。南部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既发展了先进制造业,又带旺了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中部抓城市环境建设,为南部营造了一流的生活环境,也为北部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载体;北部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中南部地区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既体现了科学的发展理念,又有效结合了增城实际,只要坚定不移干下去,增城未来的发展道路一定是越走越宽阔。
城乡处处是“公园”
金秋10月,美丽的增江河畔密林映翠,山风送爽。绵延10公里的江边,修自行车休闲健身道、铺林中小路、建亲水平台……一个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正在火热建设中,公园有个动听的名字“鹤之洲”。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市民可以来这里观龙舟竞赛,赏岭南风光。
“鹤之洲”的建设只是增城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一个缩影。2008年,增城提出要在全市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用公园化的理念和文明特征来统筹城乡建设。“我们既要经济的GDP,又要绿色的GDP”,在市领导眼里,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增城处处像公园,让市民工作在公园、生活在景区。
公园化战略一提出,增城人没觉得什么,却招来很多外人的怀疑:不可能!建那么多公园,土地从哪来、资金从哪来、建成后收益如何保障?
实际上,与很多城市建公园的大兴土木,种花植树,挖塘蓄水不同的是,增城本身就是田园风光,上百年的荔枝、龙眼树随处可见,山水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只要在现有基础上稍加“变身”,就能营造出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乡土味十足的生态公园,而这既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更不必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公园,土地、果树和竹子还是农民的,把游客吸引到现场采摘果子尝尝鲜,把土特产品带回家,到农家放松一下,农民的腰包自然就会鼓起来。
就在外人质疑的目光里,一年间,增城全市上下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不管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农民,都以极大热情投入公园化的实施:全方位开展路边、山边、水边“三边整治”;实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的镇村“四原保护”;全市大力推动“五园变化”:家园变公园、田园变公园、果园变公园、校园变公园、工业园也变公园。
昔日的鱼塘,清淤泥、砌石壁、注清水、修石桥、建凉亭,再在鱼塘边添设护栏、石凳石椅,摇身一变成“湖景”;昔日的荒山,建亭台楼阁,种花草树木,铺石径,造长廊,成了让人流连忘返的休闲场所。
公园化战略既营造了良好的生活与投资环境,又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很多投资者因而看好增城,投资增城。
青山绿水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白水寨位于增城市北部山区,周围有派潭、小楼、正果3镇,方圆约1000公里,以农业为主,贫穷落后,但生态良好。
市领导曾召集山区镇的党政负责人,嘱咐他们“要守住清贫”、“只有勒紧裤带营造绿水青山,才能发展金山银山”。那时,有的镇干部还不理解:“为什么偏偏不让我们搞工业?”
按照增城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增城北部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再建新工厂,已有的工厂也要退二进三。有了市委、市政府这个决策,当广州钢铁集团公司来小楼镇考察投资建设15万吨有色金属项目时,小楼镇忍痛将这块“肥肉”让给了增城南部的工业园区。
与见效快、收益高的工业项目相比,生态效益可是个逐步显现的过程。如何填补禁止发展工业造成的财政缺口,如何让当地干部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增城首先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每年从南部工业镇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10%给北部,确保山区镇干部收入不低于全市整体水平。设立山区专项发展基金,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投融资竞争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增城还修订了分类考核办法,经济方面南部重点考核工业产值,北部重点考核旅游服务业和农业产值,不考核工业。
既有自然的优势资源,又有市委市政府的制度保障,增城人开始积极投入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之中。
2005年年底,“白水寨”景区一面世,很快就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新热点,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广东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国内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到了这里,夏天玩漂流,冬天泡温泉,一年四季登山赏瀑布。据统计,自2005年底开放以来,这里日均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增城已初步建成“一江”(增江)、“两道”(凤凰城至白水寨、鹤之洲至湖心岛的两条旅游景观大道)、“三游”(南部商贸工业游、中部荔乡文化游、北部生态休闲游)、五大核心景区(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何仙姑、鹤之洲)的大旅游格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增城旅游接待人数达842.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68%;旅游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146.64%。
伴随着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增城北部的小楼、正果、派潭三镇地方税收分别增长486%、87.02%和32.65%。
生态变成了“摇钱树”,政府收入增加了,农民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众多,挤爆了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和家庭旅馆,挂绿荔枝、丝苗米、迟菜心、小楼冬瓜,增城的农家特产更把游客的车尾厢装得满满的,农民的钱包自然也是鼓鼓的。
“增城现在是南部反哺北部,工业反哺农业,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倒过来,北部不是城市胜似城市,生态反哺工业”,或许在市领导的心目中,这才是增城更理想的状态。
科学发展核心是让人过得更好
启动公园化战略后,增城又实施了城乡环境“清洁美”工程,一个个昔日脏乱差的村庄,正在变成村容整治的美丽公园。
走进新塘镇西南村,古木茂盛、池塘映柳、村容整洁,恍如进入一个乡村公园。每当夜幕降临,村民聚集在小广场欣赏大电子屏幕上的精彩节目,健身娱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村民黄阿婆开心地说:“现在,我们过得比城里人还好。”
“增城处处像公园,果然名不虚传。”周末刚刚从增城度假回来的广州白领小蔡兴奋地告诉笔者。“白水寨、湖心岛、鹤之洲、小楼人家、何仙姑庙、大丰门漂流、莲塘春色、白湖水乡…”说起增城的景点,他如数家珍。
在小蔡印象中,以前增城经济一般化,环境脏乱差,坐火车途径增城,成片浓烟滚滚的水泥厂让人感觉一片“战争”景象。而现在,增城到处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片田园风光。“增城很美很休闲,真是晚上安静入眠、早上小鸟叫醒,这种体验,在城市里从来没有过。”
“增城的发展到底是不是科学发展,谁来说话?老百姓说了算。”市领导认为,增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活得更好、更幸福。
为了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城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增城市投入10亿多元修建了1000多公里村级水泥路和2000多公里有线电视光缆,全面实现了行政村通水泥路、通广播有线电视、通电话等“六通”;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和推荐就业,想方设法转移农民、帮农民致富,近6年来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实现了低保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3.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4%。
实际上,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为增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新路,走出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据了解,白水寨景区内旅游企业雇用的员工80%都是本地农民。农村姑娘阿秀,学会普通话后做起了导游,哥哥也在景区里做保安,爸爸卖红薯,全家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而4年前,这里的农民是增城最穷的,一年下来人均收入还不足3000元。
2008年,增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920元,比上年增长19.57%,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
瞄准发展新高度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广东省“双转移”、“双提升”战略的实施,给增城新一轮科学发展带来了良机。
2008年5月,广东省正式推出“双转移”战略,决定在未来五年用500亿元资金来推动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日前,广东省再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双提升”战略。
根据南、中、北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城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一是利用南部的“制造业产业圈”,借助新塘、石滩的地区发展优势,鼓励一些优质企业尤其是新引进的20家重点企业在其岗位中优先吸纳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人数达3万多人。
二是利用中部的“都市生活圈”,大力开辟服务业岗位,安置荔城、增江街境内2800多名大龄农村劳动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利用建立北部生态旅游圈的契机,大力促使正果、派潭、小楼等地1万多名劳动力实行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创建生态旅游村,着重打造农家乐,发挥能人创业的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点,增城更需要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市领导认为,增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要创新,需要树立全民创新意识,尤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8月20日,增城举办广州新穗东增城投资推介会,引进40个项目,揽资逾270亿元。
引进的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产业。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的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项目是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的大型高等级数据中心核心节点,计划打造成为国内和国际领先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广州达益高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是由广州博隆数据资源有限公司投资,从事数据安全、数据处理及存储服务、软件外包、IT服务外包、芯片设计、系统整合等研究开发。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1亿美元。
在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服装稳定发展之后,增城提出要在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等先进制造业之后,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科教研发、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具有“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产业。为了给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今年增城又清拆了97家粘土砖厂,污染企业全面退出增城,昔日的脏乱差已成历史。
在战略层面继续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增城还从战术上提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两城两区”的发展思路。
何为“两城”?
一是中部的增城新城区,规划40平方公里的国际旅游度假城,发挥增江“一河两岸”山水生态美景优势,发展科教研发、文化创意、主题游乐、会议休闲、运动健身等文化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另一“城”是位于南部新塘镇、25平方公里高起点规划的广州东部国际商务城,这是与周边错位发展的一条新路。新塘紧邻广州开发区和东莞市,具有提供生产生活性服务的地缘优势,集中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服务外包、金融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再合适不过。
“两区”则呈一南一北态势分布。南部以增城工业园区为龙头,创造条件申报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的目标是:5年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北部则创建1000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示范区,目前白水寨声名在外,湖心岛、鹤之州、小楼人家、莲塘春色等景区景点也陆续建成,市领导如此描绘:创广州美好景区,建广东美丽乡村,建设南国乡村最大的生态公园,打造珠三角一小时优质生态生活圈。
站在新的起点上,增城的决策者已把目光投向更加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