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忠诚铸就精品国防工程
林茂光(左一)坚守在工地现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建设局局长林茂光与新中国同龄。在我国国防工程建设战线上,林茂光可谓赫赫有名。从军41年,他的名字始终与一个个精品国防工程紧密相连。
“咱们姓‘军’,不是‘包工头’”
这是一项竖起倒计时牌的工程。2002年10月,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建设局领受了空军某机场新机改装配套工程建设的任务。新型战机的接装节点时间是2003年6月,除去筹备开工和验收调试,施工时间满打满算只有7个月,而工程建设局承担的机棚、供油、供电、营房等大小建设项目共有106个。
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虽然是家常便饭,但这种定好接装时间的工程还是头一次接。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林茂光带领大家对施工方案重新进行研究论证,把每道工序逐一分解、细化,又从全国10多个工地抽调精兵强将连续奋战。
机棚工程是所有项目中最大的施工难点,最大跨度158米,而且要在高空交叉作业。空旷的机场上空寒风刺骨,冒着严寒,林茂光与现场技术人员尝试采用新材料、新设备,创新空间网架结构新技术、新工艺,使所有吊装工作一次成功,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益。
“产品就是人品,产品不合格就是人品不合格。”林茂光靠这种精品意识,最终使整个扩建工程获得全军优质工程一等奖。
“干一个就要出一个精品,干一百个就要出一百个精品。”许多人都是从一个个精品工程中认识林茂光的。
2004年年初的一天,某战备洞库工程物资采购负责人突然接到林茂光的电话:“所有水管和消防管道全部改用市场上刚刚面世的塑料钢塑管。”这位负责人大惑不解:“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工程采用球墨铸铁或镀锌钢管,为什么要改用新材料?塑料钢塑管的价格比原来的材料要高出3倍多。本来这项工程的利润空间就不大,采用价格更高的新材料,岂不是要干赔本的买卖?”
“以前咱们用的铸铁管或镀锌管埋在地下很容易锈蚀,使用寿命太短。一旦洞库有了险情,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想象的!塑料钢塑管韧性好,而且耐腐蚀。国防工程质量可是百年大计!”林茂光说,“咱们姓‘军’,不是‘包工头’,没有一个坚强的国防,拿再多的利润咱们也守不住!必须使用最新、最好的材料。”林茂光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使这项工程又捧回一个全军优质工程一等奖。
41年来,林茂光组织完成了3000多公里的输油输气管道铺设、1000余座金属油罐安装、上百条洞库修建等国家、军队重点工程160余项,工程质量全部为优质。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003年年初,林茂光领受了空军最大的地下工程——粤北地区某洞库的修建任务。因为战备任务紧迫,原计划3年建成的工程要提前1年半竣工。
尽管已有28年钻山蹲洞的经历,但林茂光还没有承接过此类大型地下工程,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当年3月18日,他赶赴地处大山深处的施工现场,工地上一片荒凉。因为没有水、电,无法进行坑道作业,而架设临时线路至少要3个月才能接通,这就意味着3个月后工程才能开工。
林茂光急在心里,他马上动员施工队:“世界上哪有一场战争是等着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才开打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两天后必须开工!”林茂光下了“死命令”。没有电,就用内燃空压机;没有水,风钻直接打干眼。3月20日,林茂光亲自点燃第一个炮眼,宣布正式开工。随后,他又迅速组织突击队应急抢修水路电路。一周后,水通电通。
没水没电,仅仅是“千难万难”的开始。随着挖掘进度的不断推进,他们遇到了溶洞,而且是一个溶洞群,500多米内有32个溶洞。溶洞如同张牙舞爪的“拦路虎”,挡在施工队面前。
逢山开路,遇洞搭桥,施工队最终把困难踩在了脚下。
第一次承接大型洞库施工任务,林茂光团队就取得了空军地下工程建设史上“洞库掘进速度最快、光面爆破效果最好、溶洞处理最成功、工程伪装最系统”4项好成绩。其中,伪装防护填补了国内、军内的空白。
林茂光成功之处在于,他把每一次机会都当作是最后一次机会。他常说:“只要给我机会,我就要挑战;只要给我希望,我就要拼搏;只要给我一点阳光,我就一定要灿烂。”
为了提高战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上世纪末,我军开始为第三代战机建造单机掩蔽库,机库防护门要求能抵抗重磅爆破弹袭击。之前,国内一家专业厂家安装出来的防护门在抗爆试验中失败。
“把试验库防护门任务交给我们吧。完不成任务,军法处置!”林茂光主动请缨。“油罐大王”搞防护门,能成吗?领导将信将疑。“两个月搞出两镗防护门,供总部和空军试验。”林茂光果断地立下军令状。
随后,林茂光亲自担任项目经理。两个月后,两镗新型防护门研制成功。
抗爆试验的日子终于来临。一声巨响后,防护门徐徐打开,一排排放置在倒立啤酒瓶上的蜡烛依然在静静燃烧。新型防护门顺利通过抗爆试验。
试验表明,新型防护门无论在防护能力、结构形式、启闭方法,还是在修复能力上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随后,由林茂光研编的《单机掩蔽库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于2008年被作为国军标发布实施,他的团队也独揽了全军单机掩蔽库防护门建造安装的任务。
“学习只有毕生,没有毕业”
一次,林茂光在一份资料上看到,我军一些战备工程虽然采取了迷彩伪装和伪装网等遮蔽方式,但对空暴露比较明显,很难逃过境外卫星的侦察监视。对此,林茂光忧心忡忡,他决心探索新的伪装防护技术。事也凑巧,空军后勤机关此时正考虑在林茂光承建的洞库搞伪装试验。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接受任务后,林茂光犯难了:一没专门的技术人才,二没设备、经费,有的只是紧迫感和一本《伪装学》教材。
可喜的是,工程建设局这些年来边施工边搞科研,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研路子。林茂光善于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巧妙地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各方面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各展所长,很快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8年里,工程建设局在伪装防护课题上投入1000多万元,没有向国家和军队要过一分钱。
在对研究成果的检测过程中,上级有关部门采用各种先进侦察手段,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伪装检测,各项检测均达到隐蔽伪装的要求。2008年,该项成果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时,获全体专家评委一致通过,认为“成果世界领先,填补国内空白”。
林茂光36岁考入大学,45岁开始学计算机,57岁开始进行工程管理硕博连读。林茂光说:“学习只有毕生,没有毕业,要终身学习。”由于林茂光的杰出贡献,武汉理工大学专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林茂光军事工程技术研究所”。
如今的林茂光不仅是国防工程建设的实干家,还是军事科研领域某些专业的领军人。近年来,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得19项国防专利。他率领的团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起了一座座国防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