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胖者生存
感到疑惑的并非只有我们。瑞典科学家弗莱迪克·尼斯多姆(FredrikNystrom)就找了10位像赤兔老师这样的瘦子,他们都号称自己“从来没有节食过,却总也不会发胖”。尼斯多姆为此进行了一场为期4周的实验,希望从中找到“瘦人不胖”的奥秘。
这个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地平线》栏目记录下来的实验,要求每人每天吃掉50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这个数字是一个50公斤体重的普通人每天所需热量的两倍多,相当于10个巨无霸汉堡或者43碗米饭。为了防止实验结果受到干扰,测试者还要戴上计步器,用来控制自己,每天行走不能超过5000步。
就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一位卷发男生对着摄像头大声朗读自己完成的“任务”:两个巧克力面包,大量的松果和牛奶,一个猪肉派,一个蛋黄酱比萨,一杯慕斯,一盒Ben&Jerry's冰激凌,两个汉堡,还有一些蔬菜……
“不过,我作弊了。”他停顿了一下,“我吐了一次,这实在太难了。”
结果,实验才进行到一半,就有两人申请退出,理由是无法忍受暴饮暴食。对此,尼斯多姆早有预料。他解释说,很多体型很瘦的人之所以不会发胖,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本来就抗拒过量的食物。
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从幼时起就出现显著差别了。有的人,即使肚皮撑得滚圆,也总希望再往嘴里塞点东西,而另一些人,很容易就抗拒美味的诱惑。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能够自发地实现节食,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胃部能够分泌一种激素,从而造成一种“吃饱了”的感觉。
至于剩下的8名大胃王——比如狂吃不胖的赤兔老师——他们还需要其他解释。
在实验结束后,有7名志愿者终于吃“胖”了:开始出现肚腩了,皮肤也松弛了,身上随便一捏就是块肥肉……除了一名亚洲男子。虽然他的体重增加了4.5公斤,但是各种测量指标显示,他的体型并没有太多变化。听到自己的腰围数据之后,他自己也疑惑地挠了挠头:“我也不知道我吃下去的东西都去哪儿了。”
波谱分析解释了人们的疑惑:他身体的脂肪比例没有显著增加,但肌肉却增加了。一方面,肌肉组织的体积小于脂肪组织,本身就不会影响体型;另一方面,肌肉组织要维持正常运转,需要进行高频率的新陈代谢,还会消耗掉大量的热量。
据此,尼斯多姆教授得出个结论,那些不胖的瘦人具有能够把摄入的多余热量转化为肌肉的特殊功能,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转化成了脂肪。
听起来实在有点儿玄。这项富有争议的实验,并没有考虑肥胖的其他致因,比如吸收系统、肠胃功能、内分泌状况等。事实上,有关“瘦人不胖”的原因,至今还是科学家探索的奥秘之一。
这其中遗传是重要原因。基因专家弗森博士认为,回顾人类历史,绝大部分时间,饥饿造成的威胁要远大于肥胖。那些很容易发胖的人能够储存足够多的脂肪,在饥饿的日子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从而延续那些“容易发胖”的基因。
为了应对食物匮乏所造成的不利状况,人类还进化出这样一套运转模式——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当人体重下降10%或更多时,体内一种名叫瘦素的激素水平就会急剧下降,引发一连串的生理变化,促使体重回升。
从进化角度来说,这一反应机制合情合理,但面对现代的肥胖问题却适得其反。在饥寒交迫的年代,人类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去获取食物;而现在你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召来取之不尽的食物。
看来,赤兔老师只吃不胖的“秘笈”,不是人人都能学来的。不如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不是个天生的瘦子,也许应该觉得自豪才对,就像来弗森博士所说的,物竞天择,胖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