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相声演员冯巩也露了个没嘛台词的小脸
韩三平笑了
这些天荧屏上多有韩三平的笑脸,国庆当晚天安门广场的焰火也有许多笑脸,相看两不厌。为什么不笑?韩三平操办的电影《建国大业》9月16日全国首映,3天半后票房收入就上了1个亿,最终票房5亿甚或6亿元的说法四起。韩在多个场合对媒体笑言,电影投资3000万元,只要票房达到1亿元即可有盈利,“说明主旋律影片不依赖政府支持就能赚钱了,实验就成功了。”
韩三平所说“主旋律影片不依赖政府支持就能赚钱”,不找市长那就是找市场了吧。其实韩三平还是找“市长”了。2006年开始创作《建国大业》剧本时,两个作者通过关系找到全国政协汇报了这一计划。2008年10月剧本完成后,全国政协领导再次批示,在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之际,拍摄这部影片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支持。最后这部影片是怎么落到韩三平手里的,不知道不能瞎说,但国企身份,行业老大的地位,应该是重要砝码。
虽然这位行业老大赚钱不是最多的,2008年中影集团利润总额尚未过亿,但它的垄断特征还是很国企的。比如中影集团有独家的进口大片经营权,有CCTV6电影频道的广告经营权,旁人忌妒也没用。就好比中航油公司有独家进口航油权,大家都说从它手里拿油比国际市场贵,但只此一家别无来路。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出了个陈久霖,玩套保赔了5亿多美元。事后有人说了,陈压根儿不懂这行当。说有什么用?有垄断就有玩的权力,去忌妒吧。
垄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本说不清,盈亏说不清。自来水公司说亏本,要提水价,开听证会吵成一锅粥,吵也是瞎吵,因为谁都不知道真正的成本是多少。自来水公司说了当然不算,物价局、审计署、会计事务所也说不清。成本本应是通过市场竞争体现出来的,但市场被垄断废了,成本就蒙太奇了。韩三平说票房1个亿就能赚钱,有知情人说至少要1.4亿元才能盈亏平衡,嘴巴一哆嗦就出去了4000万。在中国,商业片投资额都往高了说,主旋律影片投资额都往低了说,票房收入大都虚高,信不信由你。
都说主旋律影片不必追高票房,“市长”会安排的。这话大家都认。但《建国大业》这个主旋律影片真真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乃共和国60年大庆,地利逢全国政协首长全力支持,中影集团本来就是个大柱子,背后又有天时、地利这两棵大树,人能不和嘛——光鲜的腕儿们,一拥而上,无私奉献。零片酬,唐国强、姜文、刘德华、成龙、章子怡百多个腕儿拥上来了,连相声演员冯巩也露了个没嘛台词的小脸,笑脸。有人估算这百多位零片酬明星的身价,片酬总计至少3.5亿元。腕儿们不敢不来,赶集啦。
人和还有另一部分,就是观众。观众是冲着共产党人的故事来的,是冲着明星来的,一张票80元,垒票房。或许他们没想到,他们不只是给国企中影公司垒了票房,还给港商杨受成、林建岳乃至零片酬的“蒋介石”张国立垒了票房,这些都是投资方,不图名只图利,闷头赚钱。
《建国大业》是一个行政、市场通吃的精巧的设计:那段史实已成定论,政治正确,一杆红旗;大旗扯起,以国企的身份,有“市长”的照顾,搭起台子,吃行政;搭台子有投资帮衬,少风险,招兵马有明星赶集零片酬,低成本,红旗和明星绑架了观众,垒票房,吃市场。
一部电影的成功算不了什么,一城一地的得失是暂时的,韩三平有大志向。“我不相信国有企业做不好,我不相信公有制就彻底不行了。”大愿以一《建国大业》告成,韩三平焉能不笑。这笑别人不能模仿,因为这恰恰不是纯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