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晋城转型发展
转变观念:让转型思想深入人心
晋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了数次的跨越,其县域经济发展、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经验曾叫响全国,经济社会等各项指标也在山西省一度领先。但是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这种依赖煤炭资源“一煤独大”的畸重型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衍生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渐成为发展的“短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煤炭资源抑制了创新和创造,致使粗放增长严重超过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收入差距拉大的一系列问题,加大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煤炭价格处于上升通道,使各种生产要素过多地向资源型产业集中,加剧了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企业应对市场能力减弱;“一煤独秀”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单极化、产品初级化、高消耗、高污染等一系列的区域结构不合理,更重要的是这种越来越受资源制约的发展模式使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遇到极大的挑战。
对此严峻形势,晋城市辖区内的泽州县感触最强烈。作为全市煤炭资源开发最早、也是经济发展走在最前、最先提出“煤挖完了怎么办”的资源型大县,当面对500家小企业关停、1000座高炉关闭、500座煤矿关停,煤矿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10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4万人。资源开采造成的土地塌陷、房屋裂缝、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县财政总收入在晋城市排名一度由第一落至第三,在全省由前五跌出前十,经济一度陷入低谷等一系列危机时,对转型发展的认识无疑也最深刻。“不转型必定死路一条”,痛定思痛的泽州人坚定不移地走转型之路,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亿元和20亿元大关,全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第232位,跻身中部地区50强,位居山西省第5位,走出了转型发展的新天地。
泽州是晋城的缩影,正是这种活生生的例子让站在发展关口的晋城市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不转型必将死路一条。为了扭转“有煤生产不想转,没有能力不会转,怕担风险不敢转”的守旧观念,引导大家走出“市场好时转型没动力,市场不好转型没能力”的怪圈,在市领导的带领下,晋城市开始了一场“换脑运动”。
轰轰烈烈的“百日大调研”、“思想大解放”和“产业转型大讨论”、“经济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泽州转型现场会示范企业的现身说法,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出路在转型,希望在转型,根本在转型,早转早发展,不转难发展。使煤矿业主认识到,煤矿短期离不了、长期靠不住,不上新项目、必然成死路;使广大老百姓意识到,没有企业就不能就业,不去创业就很难致富。坚定不移的实行转型发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五小企业下江南、争做新型大老板”、党员带头学技能、煤矿主引智引资引项目,势头一阵高过一阵,一场以煤炭产业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大战役在晋城大地打响。
转变思路:让产业可持续发展
晋城市的转型发展既没有放弃优势找优势,也没有简单地把煤炭产业转化为非煤产业,而是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科学谋势,挖掘优势,打造优势,发挥优势,变煤炭单一产业结构为煤炭、煤化工、精密铸造、旅游业等多元经济结构,构建符合本地实际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接续替代产业。其集中体现在“四转”上:
——小转大。就是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大力推进煤炭产业转型。煤炭是晋城的优势,稳住了煤炭产业就稳住了全市经济的主体。晋城市坚持“关小、改中,建大”,煤矿由1400多座压缩到385座,又从385座压缩到129座,矿井生产规模由几万吨、十几万吨达到90万吨/年,所有煤矿实现采掘机械化、综合采煤机械化。随着一批500万吨和千万吨现代化煤矿的建成,晋城煤炭产业将形成以晋煤、兰花等几大煤炭集团为主体,产量规模超亿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重转轻。就是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煤电一体化和煤层气产业。加快煤转肥、煤转电、煤制油、煤建材、煤气化等产业延伸步伐。目前全市尿素生产能力已达到358万吨,甲醇达到81万吨,二甲醚达10万吨,到2015年,全市高浓度氮肥产能控制在600万吨以内、甲醇300万吨、二甲醚100万吨、烯烃60万吨、煤制油100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化工基地。依托煤层气储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优势,目前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寺河煤层气电厂和全国最大的港华煤层气液化项目,已形成年抽采能力22亿立方米,日液化能力95万立方米。到“十一五”末,全市将形成液化煤层气6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液化基地。与此同时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加快阳城电厂三期、国投热电联产项目、华能阳电煤电一体化项目和晋煤能源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8000MW,年发电量突破400亿度,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坑口火力发电基地。
——粗转精。就是以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培育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钢铁冶炼、球磨铸管、镁合金、汽车零部件和整机配套、精密铸件”五大系列产品已成为晋城新的支柱产业。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等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的新型材料产业、特色食品产业及丝麻纺织产业也迅速崛起。特别是随着“富士康”、“环球利特”、“富基”、“南非汉斯”等13家企业落户晋城,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晋城新型产业的排头兵。仅富士康科技园区项目实现产值已达50亿元,明年将达到100亿元,晋城正在成为世界精密模具培训、制造中心和全球重要的精密机电产品生产基地。
——黑转绿。就是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煤炭产业的积累来反哺旅游业的发展,晋城市一批有实力的煤炭生产、流通企业积极投入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成为“由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绝美演绎。晋煤集团、兰花集团、市煤运公司等企业先后拿出25.9亿元投资景区建设和投资星级饭店建设。去年,晋城市接待国内旅游者就达776.9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1%,旅游收入56.13亿元,同比增长19.93%。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日益凸显。晋城正由“煤炭大市”向“旅游大市”迈进。
“四转”使晋城市逐步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到去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8.7%,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8%。
转变做法:让转型主体迸发活力
好的思路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有好的路径来实现。在转型发展中,晋城市注重从项目建设和转型主体上下大力,有效地促进了转型发展。
按照“建设一批、核准一批、激活一批、支持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积极谋划和落实项目。首先是筑巢引凤,在产业转移中承接大项目。规划煤化工园区、煤电一体化园区和科技工业园区,完善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引导企业集群发展。同时,积极组团参加中博会、沪洽会等各类商洽会,先后引进福盛钢铁、合聚水泥、天泽煤化工、鸿诺光电、国投华实热电联供等一批大型项目。二是重点扶持,对调产项目进行不定时的调研和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前不久举办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与重点项目展示对接活动”为130多家中小企业协调解决流动资金14亿元。据统计,今年,全市共确定了40项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163.3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38.6亿元,新增利税35亿元。年内将有22个项目可投入生产。还确定了100个工业转型项目,总投资316.3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385.2亿元,新增利税66.1亿元,可解决3.68万个劳动力就业。
实施“一矿办一厂,百矿兴百业”工程,把全市各级煤矿、各类企业推到转型发展的最前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动性、创造性。积极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地下转地上”,利用煤炭生产积累的资金开发新项目,兴办新企业。岳南煤矿在煤炭资源枯竭之际,开发出100万件路宝铝合金轮毂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市场供不应求。高平市的煤炭企业利用煤炭积累资金投资兴办起一批养猪、养蚕、苗木花卉、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王莽岭、珏山、蟒河等旅游景点全部都是煤炭企业开发的。资料显示,全市已先后有200多个煤炭企业兴办了地面企业,今年选定的100项转型项目,其中有57项是煤炭企业直接转产转型的。
实施全民大创业活动的“百千万”工程,即,每年培育100个创业者,发展1000家创业户、新增10000个就业岗位。同时组织煤老板外出取经,激发他们二次创业的热情。一系列的“刺激政策”使得全市能人创企业、企业家创大业、群众创家业的热潮层层迭起,涌现出金工汽配、春晨兴汇球墨铸管、万鑫双汇洗煤等一大批民营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创造的GDP已占到晋城市的一半江山。
转变服务:让转型进程加快提速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让诸多经济实体陷于风雨飘摇之中,然而晋城福盛钢铁、侨枫瓷业、绿洲大麻等很多企业,工业项目非但没有受到冲击,还得到了快速推进,企业主们欣喜地说是政府年初1亿元的地方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帮自己渡过了难关。仅去年一年晋城市财政共拿出了1亿元的地方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3800万元科技研发资金、1000万元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服务业发展资金、6000万元的农业和畜牧业扶持资金,1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配套资金用于扶持企业。其扶持密度、力度前所未有。扶持的87个项目,现已有55项建成投产,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4%,超过全国全省平均增速。今年将新增销售收入34.4亿元,实现利税8.9亿元。
在转型发展中,政府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晋城市的实践证明,政府在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中的推动保障作用举足轻重。正如晋城市领导所言:“转型发展,企业是主体,政府不能完全包办,而应当转变职能,利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和协调服务等手段推动企业作为。”为了加快转型发展,晋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晋城市工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意见》、《晋城市工业转型八大产业发展路径》、《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其中仅促进以煤矿为主的矿山产业向地面产业转移,就先后出台了10个推动转型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为企业搭建产业集聚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融资平台、营销平台和人才引进平台是晋城市的一大特色。通过搭建平台,实现了政府服务全面化、优质化。其中产业集聚平台建起7个工业园区,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使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对行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疏通了渠道。营销平台为企业内引外销大开方便之门,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起了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盘活了人才资源,对转型发展产生了催化作用。
正是秉持着这种“诚心诚意服务”的执政理念,推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助推举措为全市的转型发展装上了“加速器”,并取得瞩目成效。
在晋城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中,已看不到以前那种“煤思维”的影子。全市“一煤独大”的格局开始打破,以煤炭、化工、电力、冶炼“四大基地”和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铸、建材、煤层气、高新技术、旅游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市域经济的发展优势逐步显现。去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27.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17.2%,在山西省排名由2007年的第五名跃居第二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8.7%,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8%。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省经济形势的情况下,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86.8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为山西省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