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
星期
“2009笹川杯•感知日本”有奖征文大赛作品选登(14)

鲁迅先生的启示

福建 袁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18    [打印] [关闭]
    我几乎走遍了国内所有的鲁迅纪念馆,好像真的走过了先生的足迹。但我没有走过日本,因此这一旅程始终是不完整的。

    曾在北京的鲁迅纪念馆入口拿到一张日本仙台市的旅游推广宣传单。记得在日本留学的朋友说,仙台人很尊敬鲁迅。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里,我看见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那位母亲指着鲁迅先生在日本拍的照片兴奋地招呼她儿子。我忽然很想探求先生情感的源头,很想知道当代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先生的。其实,我一直都困惑于先生对日本的态度。鲁迅先生是坚决抗日的,同时也那么挚爱那个维新社会的文明,逝世前两个月甚至还和郁达夫相约去看日本的秋。

    从小到大,我们这些青年对日本的态度,总是表现出空虚的恨或者狂热的爱,或者摇摆不定的暧昧,从来没有过先生那样坚实明朗的立场。因此,当我愿意了解真实的日本的时候,总要想起鲁迅先生,想从他瘦小又伟岸的身上借鉴点什么。

    事实上,中国自身的高速发展已渐渐给予国人足够的胸襟和远见,来正视日本近代以来的崛起。当实践证明一个多边多赢的格局终究需要一个整体亚洲的利益来支撑的时候,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性地看待日本。很多人都会说,对待日本这个与我们关系颇为纠结的邻邦应该理性客观,既不能忘记历史,更要学习其长处。这倒像多年以前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写的意思:“将华夏传统的所有小巧的玩艺儿全都放掉,倒去屈尊学学枪击我们的洋鬼子,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华盖集》)

    然而,鲁迅先生最让人动容的并不在他的理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很理性地来分析中日关系,所谓“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工具人人都会用,只要谈吐清楚就能口若悬河地发表一通见解,但我并不认为处理中日关系仅仅需要理性就够了。我真的喜欢鲁迅先生,以冷静著称的先生却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许广平批评鲁迅:“对有些人过于深恶痛绝,简直不愿同在一地呼吸,而对有些人又期望太殷,不惜赴汤蹈火。”(《两地书》)李长之说鲁迅“彻头彻尾是在情绪里的”。所以,我们看到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日本的——他毫无保留地鞭挞那个凶蛮的法西斯帝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热爱来自那个国家真挚美好的东西。这两方面在先生都是自然而然的,是出自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而不是先行考虑了“两分法”。

    由此我认为,我们青年当中一些一时激愤的爱国情绪,并无损于理性大局观的把持。比如我明明看到有朋友会在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在网上联名声讨甚至喊出“抵制日货”之类的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待身边的日本同学却依然热情友爱,对来自日本的先进技术与理念依然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我以为,这乃是在有意无意中真正践行了先生的主张。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待人待物纯洁真诚,这是中国青年对待日本乃至一切事物都应该有的态度,这也是鲁迅先生的态度。

    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胸腔中总不自觉地荡起一股暖流。虽然先生是受屈辱离开仙台医专的:“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就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朝花夕拾》)但在这篇文章里,这种屈辱所引发读者的悲哀和愤怒,似乎都被文中藤野先生的友爱温柔地抚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爱与恨都是坚实明朗的,他并不单一听从理性来排斥或接纳什么。正如有人说鲁迅先生对国人太苛刻,其实恰恰相反,他之无情是出于有情,鲁迅先生对国民和国民性的洞察不仅出于精密头脑的精密分析,更来源于强大丰盛的爱。

    因此,当代青年若想了解真正的日本,是需要投入感情,尤其需要真诚的。如果你不抛开一切偏执的念头,真心实意地去理解这个民族,恨或者爱又从何谈起呢?

    清晨的校园里,日本姑娘孙梅(她喜欢我们唤她的中文名字)照旧一板一眼地跟着我母亲她们“老年晨练团”学太极。我眯起眼睛瞧着晨曦下的她们,畅快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我想,中日关系恐怕是个很大的话题吧,但此刻,这个词不再承担任何宏大叙事,它在我、在孙梅、在那些晨练的老人眼里,都是那么简单,简单到仿佛一伸手就能将满满的阳光拥入怀中。

    征文须知

    征文时间

    征文从即日起至2009年10月31日止(以当地邮戳等有效日期为准)。

    中国青年报社负责征集中文作品,人民中国杂志社负责征集日文作品。

    征文主题

    (1)我生活中的日本元素。

    (2)金融危机与中日合作。

    两者任选其一。

    获奖公布

    本次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4名。

    从2009年6月起至2009年11月,每个月从上月征文作品中评选出3篇,在《中国青年报》国际版上刊登,共计18篇。

    待征文活动全部结束,从18篇获奖文章作者中遴选出6名一等奖获得者、12名二等奖获得者,再从未刊登的征文作品中评选出24篇三等奖。最终评审结果于2009年12月在《中国青年报》上公布。征文奖励

    所有获奖者均将获得由主办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其中,6名一等奖获得者将被邀请于2010年2月访问日本;12名二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奖金2000元人民币;24名三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奖金500元人民币。

    征文对象

    16周岁~45周岁的中国公民。

征文要求

    (1)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使用中文,字数限2000字以内。

    (2)请参赛者务必附上个人基本资料(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和职业,以及有效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如有电子邮箱,也请提供)。

    征文邮寄

    (1)征文请寄: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国际部;邮政编码:100702。(请在信封正面左下角注明“征文”字样)

    (2)征文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guojibu08@sina.com(在邮件主题一栏,请注明“征文”字样)。

    网上查询

    有关征文事项可登录“中青在线”网站(www.cyol.net或www.cyol.com )进行查询。

     主办单位:

    中国青年报社

    日本科学协会

    人民中国杂志社

    后援单位: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日本驻华大使馆

    中日友好协会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特别赞助:

    日本财团

    赞助:

    全日空航空公司

     征文声明

    ①参加本年度活动者只能有一次获奖机会。

    ②参加过其他征文活动并获奖的作品不能参评。

    ③获奖作品的版权归本次活动主办者所有。

    ④获奖作品不能参加其他同类征文活动。

    ⑤应征作品一律不予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⑥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国青年报社。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