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
星期

民族团结的花儿常开不败

——新疆霍城县伊车嗄善村11个民族数十年团结和睦建设家园纪实
新华社记者 贺占军 张先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18    [打印] [关闭]
    在我国西北角中哈边境地区,有一个由锡伯、维吾尔、哈萨克、汉、回、东乡、蒙古、达斡尔、俄罗斯、鄂伦春、塔吉克11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杂居村——新疆霍城县伊车嗄善锡伯民族乡伊车嗄善村。近60年来,淳朴、勤劳的各族群众在这片昔日荒凉之地拓荒造田,辟出一片绿洲家园。在艰苦创业和辛勤劳作中,各民族相互通婚,他们用三四种语言交流,互帮互助,其乐融融。数十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破坏稳定事件,民族团结的花儿在此常开不败,大家携手致富,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在西北边陲书写着民族团结、共建家园的佳话。

    小小村落缔结多民族血脉奇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但在伊车嗄善村,这个基本元素却烙上了多民族印记。全村700多户3000多人中,至少有150户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混合家庭,许多村民在介绍自己时会说明上辈是什么族,自己户口报的是什么族。

    “伊车嗄善”为锡伯语,意为“新村”。今年80岁的达斡尔族老人瓦斯嘎亲历了伊车嗄善村的发展变化,见证了各民族相互通婚、融合的过程。瓦斯嘎家,就是一个由来自新疆、黑龙江、陕西、甘肃、江苏、河南6个不同省区、4个民族、30多人组成的“四世同堂”之家。

    “我6个儿媳妇有一个维吾尔族、一个达斡尔族、两个锡伯族、两个汉族,3个女儿全部嫁给了锡伯族。”瓦斯嘎说,大儿子米提卡的长子娶了个汉族媳妇,两个女儿也嫁给了汉族。“他们几乎全是自由恋爱,只要孩子们愿意就行,我从不反对。”

    提及米提卡和维吾尔族妻子吐尔逊那依的恋爱经历,尽管已结婚38年了,但二人仍掩饰不住当年的浪漫记忆,幸福之感在言语和眼神之间不断流淌。“我们两家是邻居,从小在一块玩耍,后来慢慢有了感情。起初女方父母不愿意,但老人看我们感情很好,又非常孝顺,不久便同意了!”

    虽然民族不同,但瓦斯嘎一家却相互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全家交流以汉语为主,但吃饭是清真,主要为了尊重大嫂习惯。全家一年至少要过十几个节日,常常喜气洋洋。每年春节,全家30多口人不分哪个民族、不分男女都会按习俗,集体跪地磕头为父亲瓦斯嘎拜年,随后老人还要为孩子们发压岁钱。”瓦斯嘎六儿子媳妇李瑞华说,全家从来没有因为饮食或者民族习俗吵过架。

    瓦斯嘎一家只是伊车嗄善村众多多民族家庭之一。同村的刘梅一家则由锡伯族、哈萨克族和汉族组成。阿英姆(哈萨克族)和王爱琴(锡伯族)是刘梅的两个儿媳。尽管分属不同民族,但妯娌之间多年和睦相处,从未红过脸,老人生病时,两人也抢着陪护。

    如今的伊车嗄善村,不同民族间相互通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多民族相互缔结的血脉奇缘,留下了永远也讲不完的浪漫故事。

    携手致富边境村成了和谐大家庭

    漫步伊车嗄善村,你可以在一条巷道上听到多种不同的语言。由于不同民族相互通婚,邻里乡亲常常用不同语言交流,使得伊车嗄善村涌现出许多“天才翻译家”:大部分村民至少通晓两种语言,40岁以上的大多懂三四种语言,60岁以上的不少老人懂五六种语言。

    乡亲们说,重视教育、擅长与不同民族打交道是村里的传统。今年66岁的锡伯族老党员佟金山会讲锡伯语、汉语和维吾尔语。“对方用什么语言,我就用什么语言。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交流得多了,再难的语言都能学会。”

    有了可以交流的语言,整个伊车嗄善村慢慢变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多民族大家庭。无论谁家碰到红白喜事,左邻右舍都过来帮忙。如果选择在家操办宴席,非穆斯林的锡伯、汉、蒙古、俄罗斯等民族家里都会备两套餐具,请客时会专门请穆斯林厨师操办清真席。

    农忙时节,不同民族间相互帮忙帮工成为田间地头一道风景。记者近日来到哈萨克族农民阿里太家时,她正忙着为帮工掰玉米的几个回族、汉族、维吾尔族邻居准备午饭。“我们这里各族老百姓建设家园都是吃过苦的,所以大家特别珍惜现在的生活。”

    米提卡的妻子吐尔逊那依(维吾尔族)因性格开朗、喜欢帮助别人,在村里极具人气,村民们都叫她“大嫂子”。最近几年,吐尔逊那依每年都与村里的妇女结伴出去旅游,常常“一出门就有20多人,好多个民族,很热闹。”

    改革开放以来,携手致富让村里各族群众尝到了甜头。1978年,轰动全村的消息是3名青年考上了大学。瓦斯嘎说:“想当年,我儿子上学时,村里几十号人敲锣打鼓送了十几公里,现在,我孙女去上学,一个人背着包就走了。”30年来,全村已有300多人从全国各地的大中专院校毕业,农民人均收入也不断攀升。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里每家每户先后通了有线电视、电话。进入新世纪后,家家户户都买了手机、摩托车,有的人还买了小汽车。记者近日进村采访时,恰逢县乡两级政府正为村里铺设自来水管道,一条新公路正在紧张施工。

    “民族团结的花儿为何常开不败?”面对记者的提问,村支书孙忠满的回答很干脆:“中央政策好,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多,生活变化大,不管什么民族都像一家人,铁板一块,分裂分子连水都泼不进来。”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团结之花将代代相传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伊车嗄善村几乎没受消极影响。“发家致富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闹事!”村民们幽默地告诉记者,政策这么好还闹事,那是吃饱了撑的。

    多年来,伊车嗄善村从未发生过刑事案件,不同民族间的口角也不多见,更没有破坏稳定的事件发生,各民族群众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霍城县伊车嗄善锡伯民族乡党委书记李西域说,伊车嗄善村出现今天这样祥和团结局面,是各族群众长期共同努力和历史沉淀的结果。在这里不同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比如锡伯族有“翻译民族”之称,带动村里许多人说几种语言;达斡尔族历来重视教育,促进全村考大学成风;汉族擅长农业科技,在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示范作用;回族、维吾尔族敢于下海经商,带出了一批生意人;哈萨克族强调尊老爱幼,在全村起到道德表率作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霍城县委书记张叶飞说,伊车嗄善村的发展变化是改革开放进程的缩影,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这里,各民族已经分不开了。

    “伊车嗄善村不同民族相互通婚、团结互助还会一代代延续下去。”老支书孙忠满信心十足。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7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