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星期
冰点时评

反腐败需要无孔不入的媒体报道

杨于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20    [打印] [关闭]
    武汉大学揪出了两蛀虫,官方没有正式对外说明。记得数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天津采访武大校长顾海良,顾海良证实了腐败案,但也进行了“辟谣”。他说,两蛀虫是在1999年至2000年左右学校建校外学生公寓时出问题的,这事跟后来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没有丝毫关系。应该说,这种说法虽然出于权威之口,但也是一种个人意见。

    连日来,各地陆续有媒体对这件腐败案展开调查,推出“深度报道”。这些报道,从事实和“说法”上更新了有关信息。就“说法”而言,湖北省高检表示,“并非像顾校长所说的仅是10年前的一件事”;2003年卸任老校长侯杰昌也说,应非“因为一两件事”。就事实而言,武大教职工抖出了学校基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表明武大民怨甚大。

    这正好应了何振梁先生最近的一句话:“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对于坏人与好人的认识,单一的视角,一个人或少数人的说法,都是片面的,有必要来个“全景式”观察,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大众来说,就是要兼听则明。如果光听一个人说,就有成为“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危险。

    一个腐败案,尚处于侦查阶段,到底涉及什么事,卷入哪些人,涉及案值多少,检察机关想必也说不清楚。检察机关不急于对外说明,我们应予理解。但从信息公开的原则来说,这种做法还是存在可以改进之处,比如蛀虫被抓的事实、立案基本事由等,还是可以对外简要介绍。对于经常看国际新闻的今日大众来说,这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国际惯例”了。

    检察机关不愿对外说明,他们一般的理由,是怕新闻媒体跟风炒作,影响他们办案。不向媒体提供“权威信息”,媒体没法跟风炒作,自然就不会影响检察机关办案了。但这样一来,社会上往往谣言满天飞。媒体不报道了,各路“打招呼”的却纷至沓来。一些腐败大案要案的承办者事后透露,他们在侦办中遇到“重重阻力”,克服了“巨大阻力”。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克尔在谈到金钱对美国民主的侵蚀时,提出以民众“理智的怀疑精神”和“无孔不入的媒体报道”作为制衡力量。现在,中国正在推进反腐败斗争,我们也不妨把“无孔不入的媒体报道”作为腐败的一种制约力量。媒体报道无孔不入,可以避免信息的片面性,防止腐败关联人对舆论的误导。从根本上说,“无孔不入的媒体报道”可以使权力运作透明起来,增大公共领域的透明度,从而防止腐败。

    对武大腐败案的一系列“深度报道”,体现了今日中国的新闻自由,也展现了媒体突破“信息封锁”的能力。如果有了报道的自由,媒体能否拿得出“深度报道”,就是媒体的专业能力问题。检察机关可以不向新闻界报料,媒体却不可以因此而抱怨。媒体完全可以自己调查,获得对基本事实的把握。

    所谓“无孔不入的媒体报道”,意味着媒体对“信息封锁”的突破能力,这是一种专业能力。“无孔不入”,还意味着多视角,多视角也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使阳光照射到权力运作的全过程,让可能的暗箱操作消解于无形。反腐案件的承办者总是说,办案的阻力很大,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无孔不入的媒体报道”,正可以成为他们的协同力量,使阻力有忌惮,让反腐力量有依恃。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政府和司法部门应当和新闻媒体建立良好互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需要建立规范,不该说的自然不能说,但能够说的还是应该尽量说。什么能够说,什么不该说,应该让新闻界可以预期。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