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星期

漂泊乃诗家之宿命

——读《捕风的日子》
刘伟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20    [打印] [关闭]
    记得《飘》里头有一段文字,说斯嘉丽第一次见到白瑞德时很不喜欢他的笑容,感觉他是一个经历复杂的暴发户,似乎经历的复杂与内心的纯净是对立的。这符合一般人的常识:就如涉世未深的少年其面容往往显得纯净一样,岁月会改写一切。有没有一种情怀历经沧桑而不失赤子之心,岁月所带来的磨砺使之更如精金美玉,熠熠发光?孟子说,“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说的就是士君子的性情不会因为名闻利养或贫穷局促而轻易改变,因为他内在有一种坚定、光明、洁净的德性滋养。这样的一种文化底蕴其实已经部分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旅加作家汪文勤《捕风的日子》一书使我看到了这种久违的相关性——岁月的沧桑拓宽了心境,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丰富,在清新、细腻而流畅的文字里,一种文化迁徙者的情愫渐渐让你不忍释卷。

    在这样一个时代,乡愁的概念与内涵已难以界说。不知哪位作家说过,乡愁是我们当下的某种不安,是记忆最喜欢抓取的慰藉,是可以享受的甜蜜的忧郁,是生命无所依靠时的一种寄托。在汪文勤的笔下,乡愁,去国之思,一个不断迁徙的文化生命所触动的情愫中没有那种“回不去”的感觉。在《枫叶情节》一文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旅居生活过的异国城市居然也成了她的乡愁。古人云:心安处即是家。汪文勤的乡愁,在笔下每一处“家乡”都会成为生命历程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捕风的日子》亦弥漫着一种文化上的超越情怀。这种文化上的超越是作者在经过不同文化浸染后得出的。笔间所流露的超越了偏狭的文化中心主义的视角。这些交叉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文字,隐现出来的是一种以“人类情怀、全球视野”来解读大爱的真诚。从北域边疆到故都北京再到异国他乡,所遭遇的人文、风物、景观的丰富性升华了作者的视野与胸襟,或者说这种视野与胸襟是我们人类本有的潜质,在爱与美的牵引下被作者呈现出来了。宗教情怀可以有很多种,但汪文勤的诗文给阅读者的一种强烈的启迪是“发现眼前的美,相信眼前的好”。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