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1日
星期

最后的支前民工(图)

王勇摄影报道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21    [打印] [关闭]
    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带着原来要饭时用的小竹棍,从家乡莱东县出发,带领着小车队翻山涉水、日夜奔走5个月。自己吃“三红”(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部队。遇到刮风下雨,把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

    唐和恩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包括江苏、山东、安徽三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

    淮海战役距今已过60多年,参加支前的民工们年长的已经去世,年轻的也已近80岁。他们散居在豫鲁苏皖交界的大平原上,大都生活在农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少人还没有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乡陈官庄村,79岁的陈瑞俭,老伴和大儿子、二儿子都因肝病去世了,小儿子去年也查出肝病,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人一直想去打工挣钱,到了几个建筑工地,没有敢要他这般年纪的。很少有人知道当年他曾冒雪给围攻杜聿明的解放军送面粉、送衣服的事儿,只有村里的孩子们偶尔缠着他讲打仗的故事时,他才会提起那段日子。

    1948年冬天,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土地上,淮海战役鏖战正酣。在这场以歼敌55万人而告胜的大决战中,中国共产党发动了543万民工支援前线。这支支前民工大军共出动88万辆小推车与30.5万副担架,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陈官庄是淮海战役第三阶段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的主战场,也是淮海战役结束的地方。在这里,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杜聿明军团,并俘获了杜聿明,从而实现了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当年,陈瑞俭就是这里众多支前民工中的一员。

    现年78岁的褚庆新家住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朱沟村,他也是这支民工队伍中普通的一员。当时国民党中央军派飞机不断地对枣庄地区进行扫射和轰炸,白天大家躲在家里,晚上便组织壮劳力到前线运送粮食。1948年底的大雪比哪一年下的都大。18岁的褚庆新随着村里的送粮队到河南永城,别人一车推300斤,他一车推400斤。支前是件相当危险的事儿,白天国民党中央军的飞机不断地狂轰滥炸,支前民工们只能边躲边走。一路上不能生火做饭,不能抽烟,怕暴露目标,饿了啃几口家里带的煎饼,昼夜赶路,腿肿了,鞋破了,脚上起了一个个水泡。褚庆新咬住牙,坚持不掉队。就这样,车队辗转数百里,把军粮送到了永城陈官庄解放军的手中。

    据统计,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在全国共进行了142场战役,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全部由山东人民支援的战役就有23个。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为支援前线,输送了95万多兵员,出动了民工1106多万人次,动用了100多万大小车辆,运送了11亿余斤粮食,支援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所以说山东支前冠全国。

    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程松园子村的程祥庆老人,已是83岁高龄。提起当年在淮海战役中支前的事,总有说不完的话。那年冬天,20出头的程祥庆牵着驴,到双堆集为解放军送粮。累了就在路边的高梁地里歇会儿,饿了就吃点红薯,渴了就喝点地上的雪水。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刚做的新鞋舍不得穿,揣在怀里,赤着脚在雪地里走了50多公里才赶到双堆集战场。现在一遇阴天下雨,程祥庆的脚就疼。程详庆回忆道:有一次,在战场上运送伤员,为了不让伤员受到第二次伤害,飞机扫射时,赶紧用身体护住伤员,有一位老乡当场被打死。“为人民解放能翻身,就是死,也死的光荣,死的值”。

    同样感人的故事还发生在河南省永城市演集镇汤梁庄汤继祥身上。淮海战役期间,他婚后第5天,村里有10位年龄差不多大的小伙子到安徽省濉溪县南坪集支前,汤继祥主动报了名。当时,妻子拉住他的手:“村里还有很多人,就你积极!刚结婚,就不能在家多呆两天?”汤继祥劝道:“解放军拼死拼活地为老百姓打国民党反动派,打地主恶霸,连命都丢掉了,你说咱能安心在家过日子吗,分开几天又算得了什么,等全国解放了,天天都能过上好日子。”一连47天,汤继祥把“蜜月”丢在了战火纷飞的支前路上。

    如今85岁的汤继祥两鬓斑白,当年村里和他一起去支前的人都不在世了,老伴也在1年前去世。他一人在村头盖了两间房,儿女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好,他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一个人凑合着过。

    淮海战役距今已过60多年,参加支前的民工们年长的已经去世,年轻的也已近80岁。他们散居在豫鲁苏皖交界的大平原上,大都生活在农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少人还没有最低生活保障。

    原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于世景说,当年,豫鲁苏皖人民提出“一切为了支援前线”、“倾家荡产、支援前方”的豪迈口号。各地涌现出许多父子争着上前线、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动人场面。妇女们为了不让子弟兵受冻,不分昼夜地缝制棉衣、棉被,甚至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给子弟兵做衣做鞋。

    “希望国家不要忘了当年参加过支前的民工们,能在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上多点关注,让他们安安心心过晚年。”78岁的于世景说。

    河南省永城市演集镇丁集村七位当年支前的民工合影。

    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支前民工烈士英明录前,悼念者敬献的一支黄菊。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朱沟村78岁的支前民工褚庆新在帮助儿子剥玉米。

    河南省永城市茴村乡大茴村83岁的支前民工郑兴言老伴三年前去新疆女儿家后,自己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做饭。

    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乡陈官庄村79岁的陈瑞俭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劳作。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