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1日
星期

拆除户籍樊篱不宜设置过多条件

禾刀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21    [打印] [关闭]
    10月12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表示,上海市将推进居住地服务管理。将逐步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待遇”,把社会福利与户籍登记制度脱钩。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社区,进行的在线调查(1896人参加)显示,73.8%的人表示大城市的户籍门槛该拆了。(《中国青年报》10月20日)

    上海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福利,毕竟只局限于上海本地户籍,最大的好处是方便本市“人户分离”居民,抹平本地间的福利待遇差别。把这种仅仅局限于狭小圈子内的改革,当成打破户籍樊篱的曙光,有点过于乐观。

    不排除户籍改革可能从剥离依附于户籍上的福利开始,但户籍樊篱之所以久久难以拆除,主要顾忌不外乎两个:一是担心对社会冲击太大,二是难以承担改革的沉重成本。冲击恰恰反映户籍对社会发展制约之大和改革的急不可待,沉重成本则是因为历经半个世纪的城乡二元户籍政策,已形成两种泾渭分明的生活圈。

    理想主义改革者总是期望,如果城乡差距缩小,改革自然更为有利。然而,有专家日前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背景下步入城市国家行列,城乡差距将越来越大(中新社8月10日)。虽然近年来城市化速度较快,很大程度上是对农村优势人力资源的掏空,很难说不会导致农村发展的空洞。更主要的是,这种城市化是以较高成本接纳新成员,农村收入和福利待遇与城市差距较大的现实,并没有明显改变。

    另一个浅显的例证是,越来越多的“无地农民”,却因为无法承受较高的城市准入成本,只能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看他们是农民,农民看他们是城里人,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二者之间的“夹生层”。当社会发展处于上升态势时,因为有工可打有钱可挣,他们面临的问题被暂时遮蔽,一旦社会经济出现逆转,他们的生存很可能陷入困境乃至绝境。

    对于户籍改革,社会上一直流行着实用主义的改革思维,潜意识中把户籍壁垒当成助推经济发展的有益筹码。正因如此,那些先天置于优势户籍之外的人,权益无法不成为被侵蚀的对象。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为应对房市萎靡,一些地方推出以户籍优惠购房举措,居然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从经济角度来看,此举有促进房市之妙用,问题是,拿户籍作为经济发展的筹码,本身就有损公平,也不会有助于户籍改革向纵深推进,毕竟户籍改革不可能总是那般“有利可图”。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改革不可能风平浪静,许多时候还会触及一些阶层的利益,但重要的是,前景可期。就户籍改革问题而言,设置过多前提条件,无异于坐视各种新规在城乡二元政策沉疴上再添新痛,为他日改革平添新难。户籍改革的首要原则应是公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适当兼顾其他因素。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