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2日
星期

北汽“商业间谍门”:投机论?阴谋论?

本报记者 王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22    [打印] [关闭]
    一场商业间谍嫌疑案,由于牵涉到跨国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及中国汽车自主研发清白,而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北汽工程师郁向东涉嫌窃取福特商业机密案在美国芝加哥开庭,郁向东出庭受审。现年47岁、祖籍江苏南通的郁向东上周在芝加哥机场被美国警方拘捕,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负责此案的调查工作。

    据悉,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书指控郁向东涉嫌5项罪名,包括3项盗窃商业秘密,1项试图盗窃商业秘密,以及1项没有经过授权进入被保护电脑的罪名。郁向东于1997年~2007年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担任产品工程师,起诉书指控他复制了福特汽车的设计文件4000多份,内容涉及车门、车镜、转向组件、动力系统、雨刷和其他汽车部件等知识产权,福特认为郁向东在离开福特后利用这些知识产权文件求职。

    美国法院检方称,郁向东仍持有福特文件,其行李中的电脑硬盘,疑似他被控用于窃取福特设计文件的硬盘。由于郁向东可能面临至少8年监禁及其他惩罚,检方认为他有潜逃回国的强烈动机,法院遂驳回了他的保释申请。底特律检察官办公室发言人表示,可能在10天之内就要把郁向东从芝加哥转到底特律地方法院,让他接受大陪审团的审判。

    郁向东自2008年11月加盟北汽,现为北汽乘用车工程院专业总工程师。北汽控股相关负责人承认郁向东被捕,但强调北汽自主品牌轿车研发与郁向东窃取福特资料没有关系。

    此前,涉及中国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还从未以被控“商业间谍”的形式出现过。在不少人心目中,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是一个忠诚美国,调查外国情报和恐怖活动的组织。事实上,FBI曾经也有不纯的历史,即支持法律,有时候又破坏它。1950年,FBI曾非法拘留想要回国的钱学森。此次郁向东被捕事件,不仅令国内汽车业震惊,更是通过互联网,在短时间内激起了爱国主义情绪。尽管至今为止,郁向东被捕的真正原因并不明朗,但联想到今年以来连续不断的中美贸易争端,以及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的窘况,也能够从中瞧出端倪。

    今年以来,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接连申请破产保护,在美国政府的救济下,勉强渡过难关,但仍处在生死线上。克莱斯勒通过与菲亚特结盟,获得政府援助以维持生计,而通用划归“国有”后仍然揭不开锅,决定卖掉不挣钱的欧宝和萨博,甚至废弃了有24年历史的土星品牌,甩卖掉一度代表美国象征的悍马。唯一未陷入破产境地的福特,日子也不好过,不得不被迫出售旗下豪华品牌沃尔沃。不久前,北汽成为萨博股东,悍马与腾中重工签署最终收购协议,中国汽车企业在竞购海外品牌中成为主力,体现出惊人的魄力,让美国三大车企花容失色。

    尽管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在国内也曾受到质疑,但其迫切渴望获得知识产权、通过购买海外品牌提升核心技术实力的意愿,却是毋庸置疑的。此外,随着中国汽车自主技术的提高,中国汽车有望等到“不看洋人眼色”的那一天。跨国公司靠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赚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可能将一去不复返。

    此次所谓“商业间谍案”的一个疑点是,针对郁向东的起诉书,起草时间为美国东部时间8月7日,起诉书中的原告并非福特汽车公司,而是美国。也就是说,对郁向东罪名的确立早在两个月前就已完成,此次不过是“等君入瓮”,而FBI的插手更显示出一种刻意制造“商业间谍”的“预谋”。尽管被起诉的是郁向东个人,但一旦罪名成立,郁供职近一年的北汽必然脱不了干系。联想到北汽这两年在收购美国企业方面的积极态度,以及意欲谋取核心技术和获得知识产权的迫切愿望,此次“商业间谍”事件,很可能让北汽成为一个为获得技术“不择手段”的负面角色,而郁向东则将被迫成为“污点证人”,尽管这些所谓的设计文件未必就是真正的商业机密。

    在美国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中,不难看出对中国汽车的敬畏之感。对于郁向东离职福特后,在中国接触的两大企业——上汽和北汽,美国媒体纷纷以“是福特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作为介绍语。而几年前,美国报刊对中国汽车的报道多弥漫着“落后”、“抄袭”等字眼,从措辞和报道写法上的转变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对本国汽车企业的竞争优势没有信心,对中国企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在美国汽车企业步入艰难时局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抬头,最近此起彼伏的中美贸易争端,就是由美国汽车轮胎特保案引发的。此次“汽车商业间谍”案,其源头是否归之于此,人们尚不能断定,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汽车企业在应对知识产权诉讼上,一直处于被动位置,几无防守能力。这也给求贤若渴的中国汽车企业提了一个醒,在全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时候,千万不要中了别人的圈套。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