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
星期

黑土地上立起好人村官丰碑

——追记黑龙江农垦优秀基层干部徐元林
新华社记者 王春雨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23    [打印] [关闭]
    一个身处黑龙江农垦最基层的管理区主任,当他病危住院期间,很多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农民,撂下春耕农活,自发地成群结队乘火车、飞机到北京,就为到病床前见见他们心中的好人、好干部——徐元林。在徐元林的追悼会上,四面八方涌来的几百名群众一排排跪在他的遗像前痛哭流涕,久久不愿意离开。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黑土地上的普通“村官”赢得群众如此爱戴?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黑土地,翻开徐元林用短暂一生书写的朴实篇章。

    他最怕群众受穷,千方百计帮群众致富

    2001年,徐元林来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洪河农场第二管理区当主任。当时的管理区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设施不配套,道路不畅通,十年九涝。管理区的农户几乎家家欠债,很多外来农户更是一贫如洗,“穷怕了”的第二管理区是农场最落后的单位。

    上任伊始,他就一头扎到农田里,骑着摩托车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了全管理区12万亩耕地,掌握了所有地块的第一手资料。

    “要想富,先治涝”。在确定了增产方向后,徐元林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兴修水利,硬是将9万亩“涝洼塘”改造成了水渠工程协调配套、排灌畅通的高标准农田,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徐元林最看不得群众受穷。黑龙江省兰西县农民杜景山来到第二管理区时,家里穷得只有30多元钱,两个孩子学费也没有着落,来农场就想打点零工。

    徐元林主动找到杜景山说:“你承包土地种粮吧,能让你快点脱贫。”杜景山说:“我没钱,咋种地?”徐元林说:“我管你。”第二天,徐元林就给杜景山拿来了2万元,帮他承包200亩土地,当年就让杜景山挣了3万多元。

    怎样让群众致富,这是徐元林始终思考的问题。为此,他盯住农户种粮、卖粮的全过程,逐个环节挖掘增产、增收的潜力。徐元林每天都在农田里转,从整地、育秧到秧苗管理挨家挨户指导,180户不会种水稻的农民成为科学种田的行家里手,粮食单产比以前提高了400多斤。秋收结束农户们歇下来的时候,却是徐元林最忙的时候,他帮农户抢抓市场行情,“看”着家家户户的粮囤,就怕农户低价卖粮。在徐元林的带领下,第二管理区粮食总产由8000吨提高到5.7万吨,人均收入由4000元提高到1.2万元,成为洪河农场基础设施最强、人均收入最高的先进单位。

    他拿群众就当家里人,用真心赢得群众信任

    徐元林刚到第二管理区时,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群众上访多。徐元林开创了“串门、唠家常、干部带头干工作”等一系列方法,始终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靠感情、靠服务与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

    徐元林做群众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去群众家串门、唠家常。在农忙季节,徐元林常常三、四点钟就到农田,谁家地里水少,谁家地该喷农药,他都了如指掌。当群众思想一时不通时,徐元林干脆就干给群众看。

    2004年夏天,农户谢友种的180亩水田里杂草疯长,影响水稻生长,管理区干部多次劝说也没有效果。徐元林得知后领着几个副主任轮流住在他家,每天下田里帮他拔草,很快把草“管”住。谢友被感动了,说:“我要是再懒,还能对得起徐主任么?”

    第二管理区180户职工和农户中有133户是外来水稻户,这些在农村习惯于一家一户种植方式的农民,一开始对现代化大农业管理方式很难接受。农户邱士庆刚来管理区时,还是按着老习惯种地,农场要求“五一”前要整完地,邱士庆偏偏不干。按照农户与农场签订的协议,徐元林本可以对邱士庆罚款,但徐元林不但没罚款,还反复到邱士庆家串门,做思想工作。在徐元林的感动下,邱士庆半信半疑的按要求干了,秋后一算账,每亩水稻增产了400多斤,邱士庆服气了,第二年主动按要求耕作。

    徐元林常说:“第二管理区是所有农户的家,只有干部把群众当家里人,群众才会把你当成亲人。”每个农户婚丧嫁娶,徐元林都第一个到场,像家人一样忙前忙后地张罗,有时还要乘车到千里之外的外来农户老家“随礼”,常常让这些农户感动得热泪盈眶。徐元林和农户们相处得像亲人一样,农户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哥”,大事小情都愿意跟他说说。农场有一对小夫妻曾因为“存折放在谁手里”闹矛盾,最后俩人一致决定把钱放在徐元林手里。徐元林当主任8年来,没罚过一个农户,管理区没有一个群众上访,也没有一起到法院起诉的案件。

    无私爱民,他诠释了新时期“北大荒”精神内涵

    徐元林生在黑龙江垦区,长在黑龙江垦区,黑龙江垦区在开发创业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深深融入他的血脉中。他也以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诠释了新时期“北大荒”精神内涵。

    徐元林的妻子马婷兰说:“徐元林当上第二管理区主任后,就把家里多年积攒下来的50万元无偿给百姓作为生产流动资金。每年春天把存折拿走,到年底再拿回来。”徐元林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常年工作、吃住在管理区,第二管理区离他家只有10多公里,但他一年在家住的时间却不足两个月。春节期间,他让管理区其他干部回家团圆,却把妻子和儿子接来一起陪他值班,在管理区过年。

    徐元林的日常生活极其简单,一双靴子、一身迷彩服、一把铁锹、一辆摩托车,这就是他平时工作的“行头”。徐元林常年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多年前就经常肚子痛,家人和朋友多次劝他到大医院检查,可他总是说:“现在太忙了,等忙完了这阵儿再说吧。”

    2009年3月3日,就在住院的前一天,徐元林还忍着剧烈的疼痛,步行10多公里检查水稻育秧大棚。3月4日,他晕倒在工作的路上,送到医院后被确诊为晚期“恶性间脾细胞癌”。

    3月24日,徐元林病情加重,被转到北京治疗。当时正值农忙节骨眼,几十个从来没出过远门、更没有坐过飞机的农户,自费乘飞机、乘火车赶往北京,强忍悲痛一个个到病房里看望徐元林。农户们哭着求医生:“我们农场有100多户,一家拿1万元就是100多万元,求你们救救徐大哥。如果还不够,就算倾家荡产我们也愿意。”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徐元林仍对农户们说:“种地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了,你们要抓住机遇,千万不要为了看我耽误农时。”5月1日,徐元林在北京逝世,年仅53岁。

    徐元林以他平凡而动人的事迹,在群众心里竖起了一座永远的好人“村官”丰碑。

    据新华社哈尔滨10月2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