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景观的“被旅游”命运说起
致力于文化保护的学者们,面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一般是保守的。在守卫传统成为关键词的今天,反对旅游开发往往能在社会上博得广泛共鸣,而为商业利益上马的旅游项目也很容易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有时候一座普通的庙宇,一排不起眼的雕花,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争论。这些保护者认为,任何对旧有传统的改变,都会有破坏性的后果。
而地方政府却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从现实出发,他们一般都会倾向于将多数自然与文化景观用作旅游开发的备选。无论是古籍史书中的真人真事,还是牵强附会的轶事传奇,只要能被拿来吸引眼球,大都逃离不了“被旅游”的命运。从“香格里拉”之争,到“李白故里”之争,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一个响亮的名号对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在动力,至于真实与否,谁在乎呢?
这样的分歧,大有引发无休止争论的可能,对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都不是好事。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都应该摒弃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真正从参与者——旅行者与当地人的角度去理解现实。
既然旅游开发的根本驱动力是经济利益,那么旅行者的态度就成为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百年前,一个商人看中了美国东部一个曾在英国殖民时期兴盛一时的城市——威廉斯堡,花重金在其原址上打造了一片完全模拟当时人们生活景象的旅游区,雇用志愿者扮演老百姓,用那时的口音,说那时的话,做那时的事。虽然虚构的历史显而易见,但这个旅游点博得了游客的高度青睐,获得了巨大成功。威廉斯堡已成为一个旅游开发的经典案例,有人形象地称这种旅游为“消费历史”。
但把金钱和历史如此结合,也只有在美国能够获得成功,在英国则完全不然。英国人保守得多,他们更注重历史旅游的原汁原味,不屑于那些建立在想象之上的伪造物。在英国,各种古堡、古城墙,都以最本来的面目呈现在游客面前,而类似威廉斯堡那样的“历史主题公园”,在那里却很难有生存之地。
由此可见,开发和保护,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与其在理念上无谓争执,不如从实际出发,从人出发。美国历史短,人们并没有深刻的历史感,所以旅游必然是建立在消费文化之上的。而英国人守旧,愿意去体会历史的沧桑,其历史旅游也必然注重原汁原味。从这样的逻辑出发,我们首先要问:中国人是怎样看待传统与旅游这层关系的呢?中国的游客,看的是娱乐?还是文化?
另外,比旅行者更大的实际,是与旅游开发关联最直接的人——当地老百姓。如果说旅行者是开发的动力的话,那么当地人则是传统的守护者。威廉斯堡的当地人很乐意参与到“历史表演”中去,英国老庄园的拥有者也乐于守住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们一些待开发地区的老百姓,尚为生存而奔波,他们的态度与行动是决定开发或是保护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无论是开发者还是保护者,都能体会并尊重当地百姓的生活现实,并适度加以引导。
其实,只要解决好人的问题,旅游开发与保护传统之间,并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不破坏当地基本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利用旅游促进当地百姓的经济生活,是地方文化遗产对今人的重大贡献。对开发者来说,认清潜在游客的真正心态,是文化是否成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关键。对保护者来说,要守护的并不是那些旧有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而是当地文化中对于美与丑、善与恶的基本道德准则,以及好的社会规范。
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只有放在旅行者与当地人的利益背景下去考量,才可能达到一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