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

拍卖公共产品“淘金” 该缩手了

尹卫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26    [打印] [关闭]
    兰州市民政局即将对14条道路冠名权进行有偿公开拍卖,出让年限为15年,市民普遍担心道路“商业化”会牺牲地名的公共性质,给出行带业不便。(见10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无独有偶,近年来武汉市公交站牌改名“风起云涌”,谁掏6万元就可获得一条公交线路上的站台、线路牌等连续3年冠名权,站牌名称频繁变动,许多市民外出找不着北,不知怎样乘公交,外地人更是一头雾水。(见9月28日《楚天都市报》)

    如今拍卖公共产品冠名权成为一些地方新“时尚”,如“泉城十大景观”之一、用了20多年的“济南黄河大桥”姓名,不久前也被换成钞票。此类新闻不胜枚举,很“佩服”一些地方生财有道,挣钱易如反掌,想得钞票就向公共产品伸手,还美其名曰“挖掘城市资源”。

    城市资源能这样“挖掘”吗?商品社会,城市遍地是宝,如果政府秉承动辄从公共产品“淘金”的理念,城市没有什么不能卖的,卖土地、卖路卖桥、卖资源、卖文化、卖冠名权……

    城市道理、桥梁等硬件,以及所附属的包括冠名权在内的文化软件,属于公共产品无疑,政府有无权力将其垄断,任意拍卖变现?很值得商榷。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产权”属于全体公民,政府未经公民同意无权擅自拍卖,要卖必须开听证会,广泛听取市民意见,相关部门连声招呼都不打,就公开出售冠名权,明显有着超越法律、滥用权力之嫌,应赶紧收手。

    路名、站名、桥名等公共资源还是城市路标,有着“指示灯”作用,尤其老地名深入人心,轻易改变会给城市交通管理及市民出行带来混乱,政府出售冠名权不能不三思这些负作用和成本代价。同时,老地名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折射出城市文化品位,改的不好不雅、不伦不类,无异于优雅文化上的一块“烂疮疤”。

    例如,武汉原先的中山路站,重新冠名后改成“中山路·玛丽亚妇产医院站”,这就如同人身上长出了一坨“赘肉”,实属画蛇添足。还有,前几年安徽某地拍卖路名和站名,原告优雅的“枣园路”、“枣园站”分别被生产火腿肠的企业和胖胖饮料公司拍得,改名为“红肠路”、“胖胖站”,闹出“耻辱”笑话。名虽不雅,但企业花钱买下冠名权,只要不违法,就有权命名。

    路名、站名过度商业化,源于政府过分“向钱看”。社会公共设施的价值取向应是为人民服务,政府过多的从中开发、榨取商业价值完全不可取,应当休矣。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