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做炒地皮的“地主”
普通人也许更多的感受是高昂的房价,对这背后的囤地热却不甚了解。前几天,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说:“上市公司囤地现象非常惊人,根据它们的公开年报简单分析,以这些公司开发的建筑面积来计算,它们的囤地规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过100年。”
其实早在2007年底,就有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专家站出来说话,估测当时房地产开发商囤地已经约10亿平方米,同时,银行体系每向房地产行业注入4元资金,就约有1元被沉淀在土地上。随后在2008年1月3日,《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发布,严厉的打击手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囤地之风多盛。
一年多过去了,情况依旧。10月9日,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09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土地储备前10名的房企,其土地储备之和已达3.05亿平方米。
这年头资产保值美元不可靠,黄金白银也不一定可靠,就是这土地总是稀缺,一路看涨。富甲一方的商贾就不说了,不少腰包肥厚的大型国企也纷纷加入炒地行列,催产出一批让公众惊愕的“地王”。很显然囤地炒地对高房价无疑是推波助澜,一块地从政府开头批出来要经几手,经一次手都要成倍加价。买不起房的老百姓自然是咬牙切齿。
在这些转手买卖里,土地只是流传的符号,只是牟利的工具手段,赚钱才是唯一目的,没有人会去在乎这块地本身,会去想这块地以后会生长出哪些奇奇怪怪的钢铁水泥体,会去思考我们如果经营这块土地能留下哪些永恒的财富。可是,这些很傻的问题的确有人在思考,听起来新鲜是因为暴发户的耳朵全是数钱声满眼是钞票,没有工夫去了解,所以一直在很土鳖的境界里原地转圈。
西方一些国家的土地可以被私人买卖,所以外国有着批量的“货真价实”的地主。对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土地,一些地主的做法可谓令人匪夷所思。
美国密苏里州的LeoDrey先是买下1400英亩森林,然后陆续购买了16万亩森林,价值1.8亿美元。这位地主舍不得开发这块美丽的丛林,把这些土地拱手捐赠给了环保基金会,由他们来承担让这片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使命。美国富婆罗克桑·昆比则是打算买下约10万英亩的土地,建立一个国家公园。她还“蛮横”地声明,她的土地不允许伐木、打猎和开车,包括雪地摩托车。罗克桑·昆比买地就是为了“我不必向别人解释环保的意义所在”。
还有道格拉斯·汤普斯金,他买下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湿地,至今仍较好地保持了最初的生态环境,遍地都是野生动物。他认为买下它们是拯救地球的好方法,让它们免受农业、工业发展的侵蚀。
我们可以善良地假想,如果我们也可以买卖土地的所有权,或许也有人会这样去做。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要拯救地球的富人也并不是所有人的模范榜样。这些“傻里傻气”的美国地主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原来也可以这样去拥有财富。财富也可以永恒,就像那片丛林一样生生不息。
对于个人来说,财富的增加如果仅仅表现在数字上,财富的拥有者也就只能顶着暴发户的帽子一路走到黑了。善于增值财富,还要善于管理财富,拥有财富。10元钱人民币和价值10元钱的小树苗,哪一个可以更好地延续下去。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如果你愿意去想怎么做,一定会有好方法让这些财富拥有生命力,带着它的拥有者的感情和意志存在于这个世界,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