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讲话僵化,执政党就会失去活力
记者:您最开始有行政语言和行政行为改革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是否针对某种现象?
王天琦:确定这个名称和大的课题,是在做书记以后。但是,感觉要对各级官员说话和行为的方式进行改革,起源就早了,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我给一位县领导做秘书,负责文稿撰写,其中有一个工作要求,就是讲话稿写好后,领导在台上讲话时,我们要到台下去,和其他干部一起听,听取干部们的意见,然后再完善讲话稿。
有一次,我给领导写了一个讲话稿。会后,我就去问几位干部,觉得领导这次讲话讲得怎么样,有一个干部说,哎呀,你以为我们真听呀,根本就没往脑子里去,每次开会我们都知道你们讲什么。这个细节,当时让我很受刺激。
那时,官员就已经形成了“讲话模式”:第一段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第二段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第三段是加强领导。无非是这些内容,所以就有了后来漯河指导开封这样的事情。
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力量去改变,但作为一粒改革的种子,已经在我心里萌芽。将来我要做领导的话,一定不能这么讲话。
记者:干部这种讲话模式,反映出什么问题?
王天琦:看上去是个讲话,实际上反映的是执政党的活力问题。如果我们都刻意地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我们的政党就会失去活力。政党没有活力,政党僵化了,执政能力怎么强化,执政能力如何体现?
现在,有一些网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公文范本,只要把模块复制下来,把自己的内容填进去,就是一个讲话。这类网站实际上是对官员僵化的“讲话模式”的一种讽刺。
与时俱进的提法非常好,但有些人为什么不愿意改?原因很简单,一是老做法没有风险,二是老做法回避了责任。慢慢地,干部就有了暮气。
记者:睢宁这两年严管干部影响很大,还成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试点县。行政语言改革,是否能对权力公开起到推动作用?
王天琦: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这是大趋势。但是,老百姓认可不认可?如果你公开出来的东西,大家都看不懂、听不懂,要么老百姓更加不信任你,要么就不参与,疏远你。
所以,要做到权力公开透明,就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让老百姓信服,信服就是信了才能服,老百姓才能跟党走。
对官员真正可靠的监督是社会监督,而要强化社会监督,必须以一种让群众能接受的方式,让群众有兴趣参与到工作中来,参与到党组织的决策中来。所以,权力公开透明,必须同行政语言、行为体系结合在一起。
记者:行政语言改革是否考虑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王天琦:这就得涉及执政党的动员方式了,从组织动员向社会动员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组织体系非常严密,无论做什么事情,通过我们的组织体系去动员就可以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组织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任务通过组织动员已经没有效果了。
行政语言和行政行为的改革,就是化有形为无形,有形就是组织体系,无形就是社会动员能力,能够把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灵活、自然的方式,渗透到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