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

"经济流行曲"为何没了新意

■路蕴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26    [打印] [关闭]
    近来,有些地方有关经济的论坛一个接着一个,各路经济学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头脑风暴,在让企业界人士获得“金点子”的同时,经济学家们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也曾参加过类似的论坛活动。作为最节省体力、劳力、财力的办法,我更喜欢看电视上的转播或者媒体上的专题报道。在论坛现场,我曾为专家的高屋建瓴而折服,也为他们的谈笑风生所艳羡,更为一些拨云见日般的观点而热血沸腾。然而,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总是一帮人这边说完那边唱,日积月累成了“经济流行曲”,新意便没有了。

    笔者一直认为,经济学家只有认真研究、跟踪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方可以“先知先觉”市场走向。可如今他们四处“走穴”,一些人还成了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即:走的地方多了,说的话分量重了;露脸的机会多了,出场费越来越高了。这让我想起,每年世界都会涌现一批诺贝尔奖获奖学者;不管他们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还是卓有建树的经济学者,总能够守住心灵的净土“板凳甘坐十年冷”,鲜有到处赶场、拼命挣“出场费”的。而我们的经济学家频频上演商业走穴,算不算违背职业操守?

    当前,虽然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但全球金融仍旧不容乐观,美国等一些国家又在设置贸易壁垒,我们的市场究竟如何?我们市场的信心在哪里?我也听见过一些经济学家的争论,但更多的声音难以触痛社会机制,甚至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大老板一唱一和,影响公共决策。对经济学家而言,社会责任永远是最大的。真不希望我们的经济学家“不务正业”,真希望他们对得起“学者”两个字。当经济学家脱离了“经济研究”,成为“商业走穴”中光鲜的花瓶,那就不只是“学格”问题,更是“人格”的问题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