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想当一名“好官”
做完这个大课题,他发现自己和同学似乎一下子“成熟了”。
袁启轩是河南科技大学的学生,当年,他们本想写一篇有关移民取得巨大成效的文章,没想到两次的实地考察让他大吃一惊。第一次是在2007年的暑假,他和同学去库区,隐约感觉移民中存在某些问题。后来,他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农村政策宣讲团。会上正在宣讲政策,有个农民骑车来到会场,把他拉回家,问:“我们的补偿款还没拿到,政策到底怎么说的?”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后来论文命题索性把原定的“成效”改成了“生存调查研究”。
小浪底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在2003年基本结束,实际搬迁移民16.04万人。由于调研资金有限,同学们调查了河南省的3个县、8个乡、26个行政村,约1200名移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状况、消费状况、土地权益、教育状况及移民政策和规划模式的制定与实施。他们发现,库区移民前后的发展空间、移民政策和规划模式的制定与实施,凸显了多个问题和矛盾冲突,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就业难,外出务工盲目,收入水平偏低,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策得不到落实,并不是政策本身有问题。”袁启轩说,“举个例子,库区移民的土地补偿,按公示标准是,每亩水浇地、菜地3868元,旱地1712元,河滩地2792元,但是政策落实起来出了偏差。移民反映说,国家明确了补偿款,但是如何确定旱地、水浇地和河滩地却由乡干部、村干部说了算。人为因素造成补偿款在发放过程中偏差很大,补偿款到了移民手中已经所剩无几。”
政策不落实的地方还有很多。按规定,移民征地补偿资金不能直接发放到移民手中,但是个别领导为了缓解安置工作中的矛盾、确保工程进度,由领导决定发放移民资金,对整体移民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还有,农村的农转非移民享受不到移民后扶持政策等。
讲完自己的论文,袁启轩似乎意犹未尽,他生活在江西某城市,从来没有如此贴近最基层的农村。两年多的调查,他们对很多“民生话题”有了自己的深刻了解。“国家有这么多好的政策,有些却很难落实下去。说实话,有些地方官员真的很不称职。”袁启轩叹了一口气,“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未来去基层当官,一定要做一个好官,踏踏实实做事情。”
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