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会“推销”的大学生
“你是记者吗?”一个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帅哥在背后拉住了我。
其实我早已注意到了他,十几分钟之前,我正在做一个采访,这个帅哥就面对我站着,认真倾听,不时频频点头,虔诚而认真。
“我是。有什么事情吗?”我回答。
“我请你来抢救国家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完,帅哥一手拉着我的胳膊,一手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听他说了一个如此沉重、如此有责任感的话题,想不跟他去都难。帅哥把我领到了一个展柜前,“请看。”帅哥一指,展板上写着一个大标题《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傩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3名同学合著。
随后的10分钟,我知道了这个帅哥名叫张自永,来自赣南师范学院,人文专业大三学生,河南周口人,最近两年,为“抢救”江西省萍乡市小枧村的傩文化奔走呼号,孤独但执著。
“你是记者,请你帮我呼吁一下吧。懂这么古老的艺术的艺人已经不多了,艺术面临‘人死艺亡’的危险边缘。”小张继续讲解。在他的热情和浓浓责任感的感召下,我听懂了他们的论文。与此同时,我也对小张同学很会公关、很会推销自己的做法深表钦佩。
其实,很会“公关”的不只小张一人。
最近两天,虽然各参展单位都在布展阶段,但是相互之间的参观和观摩也把展厅挤得满满当当。每到一展台前,参展方只要偷偷瞟一眼对方胸前的牌子,便知身份。记者佩戴的是绿色的“媒体代表证”,与参展方的黄牌牌区别明显,一眼见分晓,有些同学会很主动地向记者推荐自己的作品。
如果标题能看懂,他们会讲得滔滔不绝,从社会意义到国计民生,说得让人欲罢不能;如果是一个理工类相对深奥的科学论文,他们则从简入难,一样讲得生动易懂。不过,一般推销时间都不会太长,三五分钟,搞定。
“水资源问题涉及国计民生,我觉得很有关注点,我的这篇文章就是从××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以此达到××一系列的目的。”某同学如是说。
“现在国家正在收购煤矿,势必造成一些矛盾,我的论文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了问题根源,这不仅仅是山西的热点,更是全国的热点……”某同学如此告诉记者。
……
走出展厅,遇到一位老师,和他聊起“现在的学生怎么如此擅长推销自己”的话题,老师说:“这就是新时代学生的一个明显特点,不会推销自己,怎么能找到工作?怎么能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以前,很多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这是好事。”
晚上,“傩文化”推销者张自永发来短信:“明哥,你现在有时间吗?我把材料给您送去。”
“有时间。”我回复。
这兄弟,挺“难缠”,也挺执著,我佩服。
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