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分享科学的盛宴
这是一场热爱科学的优秀青年大聚会。在作品竞赛的同时,国际大学生创新交流营、创新高端论坛、科技嘉年华、挑战杯之夜、创业新领军者大赛推介会——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让每个参与者尽览创意之美、科学之美、挑战之美、成功之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恰是“挑战杯”设立20年后重回首都高校竞赛之年。历经十届的升华与洗礼,如今的“挑战杯”已经从1989年仅有34所高校发起300多人参赛的“小擂台”,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20万名大学生参与的科技竞技场;范围也从水木清华一隅走向了杭州、上海、武汉、南京、重庆、西安、广州、天津——而参赛高校的类型,从最早以理工科院校为主,发展成为普通高校、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同台,海外和港澳台高校参与的群英会——
有人把“挑战杯”比喻成“科技的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是竞争、是你强我弱的同义词,而挑战杯的意义绝不仅在于此,学习、交流、融合、提升、转化——回顾挑战杯20年,哪一届都是青春与活力、创新与灵感、竞技与友谊同台展现。
此时,第十一届“挑战杯”在我国航空航天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更有了新的意义。
从30多年前的“科学春天”开始,我们一直大步走在通向科技强国的大道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科技拔尖人才是永恒的主题。“挑战杯”的内涵正契合了这一历史需要。
从最早的单一全国赛事,“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级、高校甚至是学院、系多级赛制。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制作科技作品、投身社会调查的成套机制也在各个高校建立,经费支持、教师辅导、学分奖励,日臻完善。
“挑战杯”走过20年,虽然大名里还有“课外”二字,但在许多学校的校内挑战杯里,已经去掉了这个词,两字之差,意义重大,涉及育人观念的转变:“挑战杯”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教学环节。
也正是因为“挑战杯”,创新的种子在许多人心里发芽。从各类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胡铃心、邓中翰、刘庆峰,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有他们当年在“挑战杯”上获得的肯定和激励。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是北航校训,也是这所拥有50多年辉煌历史的名校凝炼出的独特精神。天南海北的“挑战者”,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北航,自然也会把这简单而深刻的八个字深深植于心中,时刻对照反省。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看到那么多尖端的成果、巧妙的构思,难免让人心存疑虑:被冠以大学生最顶尖科技赛事的“挑战杯”,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进步?有没有学校把“挑战杯”仅仅看做拿奖项得荣誉的“锦标赛”?作品当中多少是学生们的创意与实践?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贡献各占几成?
中国青年报《挑战杯特刊》是随“挑战杯”共同成长的品牌,每一届作品的特点,每一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每一届传递的信号,都是我们选题的重点。我们同样不会回避上面的问题。
盛大而独特的开幕式,校园里一个个急匆匆的身影,展台前还在热烈讨论的学生,我们感受到了兴趣、投入、追求、理想甚至是几分狂热。
成就源于兴趣,创新源于想象,当一个人对科学的追求变成做游戏般有趣,他的潜力将无法估量。那么一直让中国人内心纠结的诺贝尔奖,没准就会是他们中的某个人。让我们心怀期待,来参与、来关注、来享受这一次青年的科学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