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给我上了三课
大学生记者们的镜头记录下了世博会训练营的点点滴滴。
华东交通大学 胡康榆摄
10月19日~22日,来自全国127所高校的150名大学生记者相聚在复旦大学,参加上海世博会大学生记者训练营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时间虽然短暂,我却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更懂得如何去成为一名出色的学生记者。
培养新闻敏感
18日上午,经过漫长的火车旅程,总算抵达上海,当我决心要利用下午预备会开始前的时间好好睡上一觉时,却发现部分同学已经将“新鲜出炉”的文章发了出去。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记者张菲菲写了一篇《一位上海出租车司机的世博会意识》,叙述了她到达上海后乘坐出租车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出租车司机得知她是来参加世博会有关活动的时候后悔地说道:早点说嘛,刚才那个路口我直接走过去就行了,现在立交桥一绕,你就得多给十几块钱啦。从这个侧面她报道了上海人渴望办好世博会的愿望。
来自华东交通大学的学生记者胡康榆则写了一篇《良辰吉日成双对,婚庆佳日助世博》,因为燕园宾馆当天刚好要举行一场婚礼,大家在报到的时候都看见了,却没发现这也是一个新闻点。
还有很多同学出了火车站就拍摄了很多关于世博会的宣传图片,纷纷以感受上海世博元素为题发表。
所谓新闻敏感,就是对于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你能一下子通过“嗅觉”辨别出它来。这是我抵沪后学到的第一课。
吃得苦中苦方有好文章
有人说,本次训练营是一个“魔鬼训练营”:早上7时,房间的morningcall准时响起,结束了在外一天的采访活动后回到住处已是傍晚时分,而稿子必须在晚上10时之前上交。在上海的几天,我每天都是一回到住处就对着电脑“接受电脑辐射”,写完一篇接着一篇,既要保质又要保量。写到两三点,匆匆忙忙洗个澡,上床睡3个多小时又起床。大家开玩笑:这不单是一次考验新闻写作能力的训练营,还是一次考验身体素质的训练营。
所谓“魔鬼训练营”,其实只是一名真正记者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你就得不怕辛苦,而且要记住:准时交稿。这是我在沪学到的第二课。
不怯场的记者才是好记者
在训练营,主办方给我们安排了好几个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讲座,每一个讲座最终都会演变为一场新闻发布会。19日的开营仪式一结束,学生记者们就争先恐后地围了上去“挖料”,摄影记者更是千方百计占据有利地形进行拍照。
20日我们参观了世博园区,在世博局,上海世博会参展部部长徐波在讲座之后接受了记者们的现场提问,主持人话音刚落,台下已经举起好几十只手,争着提问。在现场提问的最后,一直没有机会问问题的学生记者干脆直接站起来提问,场面十分热烈。没有机会提问的学生记者,也千方百计索取到电话号码进行会后电话采访。
只有胆大的,不怯场的记者,才能更好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重要的信息,最终完成一篇出色的新闻稿件。这是我在沪学到的第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