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

创造东亚可能性

李鸿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30    [打印] [关闭]
    “政治是创造可能性的艺术。”——一个多世纪前,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曾意味深长地感叹。此次东盟峰会,创造或者再创造出了东亚的各种“可能性”,而东亚共同体是其中的热点。

    法国《欧洲时报》发表《构建东亚共同体中国无虞边缘化》,似乎想穷尽一切“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文章说,谁能成为这个共同体的主导者,其成就的国际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但在别人忙着将东亚“做大”时,作为亚洲经济龙头的中国,却在呼吁维持东盟10+3的平台。这种慎重态度不会造成中国被边缘化。实现东亚共同体不能一蹴而就。中国不参与这种无谓的纷争,有利于巩固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环境。尤其是当这个区域内还存在所谓“中国威胁论”时,中国没必要为了争夺东亚共同体的主导权而树敌。

    作为东盟成员国的新加坡,其主流媒体《联合早报》就东亚共同体问题连续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比如薛力先生的《东亚共同体路线图》,从长远角度探讨了共同体建设历程。作者认为,地理上的接近、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文化上的相似性,这些长久发挥作用的因素决定了东亚人的生活空间,从而促使东亚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的时代逐步融合为一个与欧洲、北美并驾的共同体。东亚国家间政治上的差异、军事联系的虚弱、国民情感上的龃龉等,是在相对短期内发挥作用的因素,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并让位于上述发挥长久影响的“生活空间因素”。

    而韦弦先生在《联合早报》上的专栏文章提到了“主导者”与“发动机”问题。作者认为,在东亚共同体建设问题上,因为东亚地区的特殊性,恐怕无法、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欧盟一体化的推进模式。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无论是从实质还是形式上,法、德都是发动机,这点欧盟中的其他中小国家都认可。但东亚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就经济、政治影响力而言,东亚共同体的真正推动力离不开中、日、韩三国,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东亚地区的复杂性,目前为止的东亚区域合作一直是以东盟为主导的。当前如果转而强调中、日、韩的主导作用,不仅东盟各国难以接受,区域外的一些大国也不能接受。而现实情况是,中、日、韩发挥主导作用的时机条件都远不成熟。因此,东亚各国在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上不应“重形”而应“重实”,不应该拘泥于形式上谁主导,而应该着眼于共同体建设的扎实推进。

    东盟与东亚共同体是否存在“瑜亮之争”呢?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发表的相关文章评析道,在东亚峰会中,东盟居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而在东亚共同体中,东盟能否再享此殊荣,显然是个问号。从鸠山推销东亚共同体的游说对象中,就能看出日本眼中东亚共同体的重心所在。但另一方面,东盟的“恋权”也有缘由。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合作大都以东盟为基础进行。不管是10+1、10+3,还是东亚峰会,都发端于东盟首脑会议。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占有主导地位,确也是实至名归。

    有必要指出,东亚共同体并不是鸠山的发明,近在2005年,远在上世纪30年代,都曾出现过类似讨论,鸠山只是进行了“再创造”。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的两次讨论都出现在中日关系恶化时期。这一次是首次伴随着中日关系的修复而展开,日本媒体自然更为关切,其中,井上寿一教授在《产经新闻》发表的专栏文章提到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三大条件:首先建立日、中伙伴关系,协调一致发挥领导力;其次不把美国排除在外,保持地区主义与对美协调之间的平衡;还有就是要有政治主导。作者也提到,满足这三个条件并不容易,如何将东亚共同体变为现实,将考验鸠山外交的真本事。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