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家教的实质是信仰危机
如果说有偿家教是老师在业余时间给孩子补习并收取相应费用的话,倒可以理解;而上课的内容不讲、课后有偿讲解,就无论如何不能原谅了,这不仅突破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底线,甚至还突破了做人的底线。
突破职业底线,属于不遵守职业道德;而突破做人的底线,则属于深层次的信仰危机。
职业道德,用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干一行干好一行。这方面日本人堪称典范。无论你由于历史问题多么不喜欢日本,但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敬业精神。
在日本,当老师的不会收家长的礼物,盖楼的工人不会把工地弄得尘土飞扬影响别人,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对每个来办事的民众笑脸相迎。每个人都敬业的结果是,社会的运行效率高,大家有章可循,根据规则行事,减少了很多摩擦、矛盾和不满。而在中国,由于职业水准的下降,职业道德的缺失,很多群体都被民众集体不信任。
职业道德的改善,需要加强管理,需要更加公平的环境。如果遵守职业道德、勤恳工作的人得不到应有的酬劳,得不到应有的晋升,他就会产生积怨,甚至会做出不恰当的行为。然而,当这种不恰当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我们有必要从深层次看,那就是,信仰危机。
关于信仰,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头顶的星空,就是说上帝在看着你的一举一动;心中的道德法则,就是做人需要谨守的底线,这无需任何监督和管理。也就是说,做人要有敬畏之心。对于有违人伦的事情,老人们会说“缺德”、“会遭报应”、“会断子绝孙”,可今天谁这么说会被笑掉大牙。如今的社会潮流就是一无所谓,二无所畏——除了挣钱,其他什么都无所谓;除了上级的威吓、降职和罚款,什么都无所畏,这种心态的泛滥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信仰并不一定要是某个宗教,不一定要每天去祈祷,有所坚持,有所敬畏,就是信仰。我要做这个工作就要做好,我要做教师就不能对不起孩子,这些简单的想法其实就是信仰。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尽力去遵守职业道德,坚守心中的底线,然后带动更多人一起努力,那我们所痛恨并深受其害的某些现象,比如有偿家教、医生拿红包等,就可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