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

苗圃行动:用脚步丈量爱

本报记者 黄丹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30    [打印] [关闭]
    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育助学活动——很多人觉得他“傻”,但苗圃行动总干事梁建华却认为,自己放弃了百万年薪,却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募集到2000万元的善款,这样做很值。

    17年前,包括梁建华在内的3名香港年轻人,参加了一次到内地山区考察教育的活动。落后地区教育需求迫切、资源却严重不足的状况让他们心绪难平。为了“没书读的小朋友”,他们向身边的亲友募捐数千元,开始了他们的助学之旅,“苗圃行动”由此诞生。时至今日,苗圃行动已向希望工程捐款超过5000万元,援建苗圃希望小学120余所。

    “苗”代表学生,“圃”代表学校,而“行动”则表示身体力行。苗圃行动与其他慈善组织最大的区别,就在“行动”二字。17年来,苗圃行动组织了“行路上广州”、“单车助学行”等诸多较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助学长征”。

    2001年,受“新长征工程”活动启发,开展苗圃行动“助学长征”活动的想法开始萌芽。“他们只是选点援助,而我们则是扎扎实实地走一趟。”梁建华说。2004年10月14日,苗圃行动“助学长征”打响了第一炮。

    首次“助学长征”的21名成员中,16人来自香港,5人来自内地,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他们中有人来自工薪阶层,有人与梁建华一样辞去工作,或者停掉了公司的业务。为了“助学长征”,他们不仅要自付旅费7万元,还要捐助善款8万元。

    “如果单纯募捐,款项是有了,但社会影响不大,不能唤起更多的人的参与。”梁建华说,“当年红军捧着一个理念去解放全中国人民,我们要继承他们的精神,去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梁建华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说服妻子陈诚励停薪留职,和他一起“花钱买罪受”。在翻越梦笔山时,陈诚励由于高山反应突然晕倒,不得不坐救护车下山。醒来后,陈诚励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让救护车送她回到晕倒的地方继续走完一天的行程。

    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对夫妇是侯锦光和陈喜。65岁的侯锦光曾是香港海洋公园的机械技工。他在退休后曾到内地旅游。其间,偏远山区乡村小学破烂的校舍让他十分揪心。看到苗圃行动“助学长征”的报名公告后,他便与老伴商量参加。老伴陈喜今年已经71岁,她不但没有阻拦丈夫,自己也背起行囊加入进来。“虽然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全程徒步,但我要一直陪着他。”陈喜还自告奋勇做大家的“后勤部长”。

    “‘助学长征’原本计划筹款2000万元,结果竟然筹到了3000万元。”梁建华说,这一结果令人欣喜,也更加坚定了苗圃行动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此后每年,苗圃行动都会组织一段“长征”。2006年,他们在四川;2007年,他们来到贵州;2008年,他们走进甘肃。3年共有400余人加入这支浩浩荡荡的爱心队伍。而今年云南之行的报名也早早地满额。

    万里长征路,十亿助学心。“我们还会走下去。”梁建华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