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
星期
20年科技竞赛从祖国大陆走向世界

挑战杯邀全球青年圆科技梦想

本报记者 文静 辛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31    [打印] [关闭]
    这些天,来自澳门大学的陈伟杰特别忙。他不仅要在展台向参观者推荐他带来的一款通过拍摄文字影像就能转化成语言的翻译系统,还要抓住空闲时间到内地高校展区寻找与自己类似课题的作品。

    “就像找到知音一样”,陈伟杰带着典型的“港澳腔”笑着说,“虽然没有完全一样的项目,但是我可以参考他们的经验,大家互相提出看法和意见、给出观点,交流得很不错。”

    在本次“挑战杯”上,主办方不仅邀请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港澳地区15所高校的66件作品与内地432所高校1106件作品共同参赛,还努力将“挑战杯”向国际化赛事方向推进。

    祖国大陆与台港澳青年大团圆

    “挑战杯”竞赛自创办之日起就是一场青春的聚会,特别是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挑战杯”开始了“团圆之旅”。

    1997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树仁学院等4所高校代表香港地区观摩由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五届“挑战杯”。那时,香港地区高校代表团临时决定,借用东道主南京理工大学的设备,拍摄了一些“挑战杯”现场资料,他们要在此基础上编辑一部45分钟的粤语版专题录像片,让香港地区的高校学子了解“挑战杯”。

    1999年10月,第六届“挑战杯”决赛在重庆举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9所香港高校的学生携40件作品正式参加“挑战杯”竞赛。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澳门地区的大学作为特邀代表,派出大学生携科研成果前来参加交流。

    2005年,台湾地区高校派出由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海大学等7所知名高校组成的豪华阵容携13件作品参与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九届“挑战杯”决赛,这标志着“挑战杯”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祖国大陆与台港澳大团圆。

    港、澳、台与大陆的高校在“挑战杯”期间,以开放的态度进行科研和教学活动,留下了无数佳话。

    曾经参加过“挑战杯”的香港树仁学院区荣光博士说:“内地学生在工作和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毅力和干劲是值得香港学生学习的。香港作为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也希望多和内地学生交朋友,通过这个渠道来更多地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信息。”

    前来参赛的澳门科技大学学生陆美红也深有感触:“我觉得参赛时的学习和交流最重要。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们要珍惜。”

    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温肇东教授说:“大陆的学生在科研方面非常认真、技术扎实,而且很节约,这是台湾学生应该学习的地方。但台湾学生的科研更注重其有无商业价值,希望学生能开阔眼界,把自己的产品和商业应用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张开双臂邀海外学子

    经过数年的历练和磨砺,“挑战杯”在赛制、规模上都得到不断完善和扩大。第八届“挑战杯”迎来了第一支来自海外的代表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前来观摩,“挑战杯”竞赛走向国际化、成熟化的趋势初露端倪。

    当时代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前来观摩的陈始明教授说,“挑战杯”作为一项大学生科技作品赛事还在起步阶段,尽管在中国国内的知名度很高,但是海外大学中很多人对它的了解还不够。这是一项怎样的赛事,它所面对的群体、所涵盖的内容、它的规模是什么等等,这也正是为什么这次新加坡代表团只有一名代表的原因之一。

    让陈始明教授没想到的是,第九届“挑战杯”就设立了英文翻译小组,负责官方网站和资源报告书的英文版制作、编辑。复旦大学的同学们凭借深厚扎实的英文功底,通过优美、准确的语言文字,使更多海外人士了解关注“挑战杯”。

    前来观摩的国外师生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他们说,这样使得竞赛可以向海外高校推广,提升了大赛的国际化水平。他们还建议,今后可以在比赛中运用双语,学生作品宣传册应有中英文,学生可用中英文交流,搭建一个国际化平台,吸引更多国外大学生参与,吸引跨国大企业来观摩。

    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的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制作了精美的双语《青春聚会——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邀请书》,来自港澳台地区的25所高校和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国王学院等6所外国高校代表团正式参加比赛,这标志着“挑战杯”真正走向世界。

    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把‘挑战杯’推向世界,已经列入组委会的战略规划当中。首先,‘挑战杯’将在华人地区的高校推广。当前,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稳固祖国大陆与台港澳的参赛队伍,提高参赛质量,然后逐步向周边的华人地区高校深入,与世界大学生科技竞赛接轨,最终形成一个全球大学生创新竞赛的平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