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同学每天都怀疑自己生病
小周是一名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她经常“对号入座”,反问自己是否有老师所说的这种症状。时间久了,形成习惯,类似的问题经常折磨着小周。
作为医学院的学生,王臻、巴晶癑两位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因此,怀着对解决问题的兴趣,两位同学走到了一起,开始他们的课题研究——医科学生疑病现象及心理应对方式研究。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而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医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将自己的躯体作为标本,进行自我检查,身体稍有不适,便对号入座进行自我诊断。一旦觉得一两个症状或体征与某种疾病相同,即以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精神马上紧张起来。特别是大学1~3年级的学生,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又缺乏临床经验,思想很容易受到自我感觉的支配,更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思想上顾虑重重,到处求医,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疑病性神经症,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甚至社会功能。
王臻、巴晶癑两位同学以云南省两所医科高校为样本,将两所医科高校本科生按主要专业不同分为5群,采用疑病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两种工具,每群按随即抽取某个阶段的所有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在正式测查前,两名同学花费大量精力,对评定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使他们的水平达到同一层次。每项测试均在评定员的指导下进行现场集体测试,测试前以统一指导语说明测查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两所院校学生均存在程度不一的疑病现象,两所高校疑病比例达98%,但程度不一,多数同学无有效的应对方式。同时,疑病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比例为1∶1.6~1.7,应对方式男女生无统计学差异。
近年来,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相关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医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学生管理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本调查显示,医科院校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疑病现象,且有不良的心理应对方式,进而导致轻重不一的心身障碍,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培养一批心身健康、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有用人才,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