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社会底层 了解真正的中国
竞赛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奚广庆
“挑战杯”举行期间,参赛选手纷纷在美丽的北航校园里留影。
哈萨克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3名参赛选手在作品前合影留念。
本届“挑战杯”人文社科类的选题,充满了浓浓的现实色彩,学生们关注的都是时下最流行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就业影响,农村小额金融贷款问题,大学生村官、保安、人力车夫等人群的生存状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的一系列影响……
1991年人文社科类作品正式参加“挑战杯”竞赛。18年来,人文社科类作品逐渐摆脱传统学术味道,向现实靠近。这个过程是如何转变的?它给我们的文科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今有哪些新变化,哪些不足?为此,记者今天专访了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奚广庆。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天,我们在展厅看到学生们都在“疯抢”您啊!这个拽您左胳膊,那个拉您右胳膊,还有人在扯您的衣服。
奚广庆(以下简称奚):没关系的。看到学生的作品,我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啊!今年的人文社科类作品又创了新高:本届申报的430篇人文社科类论文,20%被淘汰,最后入围有343篇,其中,90%的题材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
记:这几年,您感觉人文社科类作品有些什么变化?
奚:我们发现一些新的亮点:现在学生不光是找到问题、提出建议思考,而且还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了。前年在南开大学举办“挑战杯”的时候,就发现一个例子:苏州出台一个产妇分娩补贴的政策,开始政府限制很严,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就享受不到这个政策,这部分群体转而找一些非法产婆,当时统计产妇的死亡率达到十万分之二十八点多。
苏州大学的学生们经过调查发现目前的政策存在问题,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后送到卫生、民政等政府相关部门,最后推动了这项政策的修改,进城务工人员也成为这个政策的受益者。新政策推行后,产妇的死亡率很快下降到了十万分之四。每年享受这一政策的对象由300人增长为4000人。虽然这个事情很小,但体现的精神就是同学们关爱弱势群体、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记:这样的例子是个别吗?
奚: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在少数。2005年复旦“挑战杯”还有一个例子:山东济南大学一个女学生发现出租车司机上厕所很困难,她就把这作为课题,满城去逛,看出租车司机如厕难到底难在何处,然后她又到交通局去调查,给交通局提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后来当地相关部门还真的在一些很难找到厕所的地方建起了新厕所。这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我们还是给了一等奖,我们就是想倡导这种不空谈的精神和做法。
郑州大学搞了一个旅游开发的市场营销方案,他们是真的走出去到地方上调研,当地的旅游部门接受他们提出的方案后,奖励了10万元咨询费,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不是停在学校里写旅游的重要、旅游的原则,而是真正通过实践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还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傻根的世界”,就关注怎么样使青年农民工不成为被价值观建设遗忘的角落。学生不光是去调查,还成立了一个小组,经常跟农民工交谈接触,有时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记:学生们关注的不再是校园内的事情,他们关注的视野宽广起来了是吗?
奚:是。你可以看看这次“挑战杯”的作品目录,研究什么的都有。苏州科技学院,他们原来是搞丝绸的,这次他们带来的课题是《太湖蓝藻公众风险感知水平调查研究》,管理者看后非常满意,因为他们调查得很具体,真实地反映出了老百姓的感受。
浙江的改革开放搞得很好。这次中国人民大学有好几个学生,就研究了浙江苍南县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建设,对它是怎么建立的、这些制度存在些什么问题、农民到底是否需要贷款等问题做了很细致的调查。
我请的评审专家都是来自社科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结束评审后,一些专家都跑过来跟我说,通过跟学生交流,他们也获得了很多新的材料、新的知识,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了解那么具体的东西。
记:大学生们的表现很让人惊奇,您认为他们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奚:有的学生知识有限,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深厚,视野不够开阔,他们可能抓到一个实际问题,如果学生的视野足够开阔,本来可以从里面总结出很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但是他往往就事论事。所以我建议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多学一点理论。
比如说,这回有个爆冷的项目,是浙江万里学院做的中国农民培训问题的调研,他们对宁波地区500多个种养农户的培训问题进行了调查。我建议这些参与调研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创造一点儿反映中国实际的概念,形成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观念,然后用这些东西来建立和发展中国的人力资源理论。
还有我今天看中国人民大学关于小额贷款的论文,要做这个课题就得研究孟加拉的经验,进行比较联系。不过他们毕竟是大三的学生,我想他们讲到了就够了,并不要求他们一下子就懂很多东西,但要让他们明白研究的方向,要学会利用各种可能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现在有一部分选题,还是不够前沿。我今天批评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的伟大创造,这个庞大的群体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农村、改变了城市、改变了中国社会。但是我发现学生们并没有很好地调查农民工这个伟大的社会转型中的群体,这跟指导老师忙于学理也有关系。
还有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调查关注的也比较少,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带着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去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因为这群人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有的管理部门突然就把已经存在多时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关掉了,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对此进行关注呢?
记:人文社科类作品1991年正式参赛,要求作品“从现实出发,避免为学术而学术”。从1995年以来,您一直担任“挑战杯”的评委,您认为,这些年来“挑战杯”实现最初设立的初衷了吗?
奚:从1991年创立人文社科类项目的竞赛后,关注社会的作品一届比一届多。以今年为例,其中90%以上的作品都来自现实生活。大学生的理论学理的积累不够,他们送交的作品如果是纯粹做学术的,现在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也很难在比赛中拿到好的名次。
我从第三届开始做“挑战杯”人文学科的评审,从那时候,我们就开始注意引导学生不是写一篇简单的论文,而是要通过调查,根据你调查的材料,做出实践的建议、理论的提升。这些年,人文社科类作品的参赛导向主要是把学生推向社会、推向实践、推向群众,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事物、新经验。用这个办法可以达到几个目的,可以培养他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他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同时培养他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现在高校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学就是教教科书里的那点东西,不接触实际是无法深刻理解的。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要到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光学点儿教科书里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用这个办法让他们走出去。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要改变文科纸上谈兵的恶习。清华的校训是“行胜于言”,我想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成长为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代新人。
本报北京10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