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
星期

角逐于想象

李新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0-31    [打印] [关闭]
    每一次进入“挑战杯”的作品展厅,总像是被一根奇妙的线牵着,不断地走下去,看下去。从一个展台驻足到下一个展台前停步,面对一张张年轻富有朝气的面孔,听他们急切地推介着各自的作品。

    这根线就是参赛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不时让人惊奇叫绝的想象。

    房子、车子、票子在展厅里都能看到,房子是可以马上搭建起来的新型材料的活动房,车子是不会把油门错当成刹车的改进车;票子是高科技防伪性能极高的票据。塑料游泳池、香香的牛奶、略带异味的污水——这些都是大学生用来证明自己作品成功之处的道具:水下机器人、蛋白质高含量的水牛奶、新型工艺污水处理设备——

    青年是创造力最强的群体,因为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束缚,他们的大脑每天都在飞快转动,在知识的海洋,科学的殿堂,在社会大课堂上吸收着无穷无尽的营养。“挑战杯”就是这些营养成果的比拼,比创意、比思路、比效果。

    但是,“挑战杯”总决赛毕竟是一个精英荟萃的盛会。全国约20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能进入“挑战杯”擂台上的不过3000来人。如何激发更多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应该是“挑战杯”这面创新大旗引领的任务。不过,现今状况下,保护比激发更为重要。

    发现、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可是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升学,为了一点点分数,学生不停地埋头学习再学习。老师为了班里的纪律,为了不让学生磕碰带来麻烦,不许学生跑闹打逗、不许学生登高爬梯,不许学生写字甚至是做手工有半点儿差错。即使有调皮学生做了一点出格的事,也被老师训斥的没有一点颜面。

    长此以往,孩子们都快被塑造成了一个模式,变成了一个个对书本知识精益求精而毫无个性的小学究。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压制、被剥夺,成为只会读书不会思考,知识只是知道不会应用,“学思分裂”、“知行不一”的人。甚至有高校校长不客气地说:“中学生进入大学,我们必须重头培养。”

    可喜的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校园后,儿童般的想象又被重新唤起、保护、培育。

    在本届“挑战杯”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用途广泛、形状各异,询问制作者最初的设计意图,除了希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意识,许多人都认为还有儿时玩具的影子。只是经过了“不堪回首”只为高考而战的一段时间,到了大学才有制作“玩具”的时间和条件。

    大学是国家自主创新的源泉和原动力之一,虽然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从“挑战杯”参赛学生中了解到,许多高校早就形成了一套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技制作的成熟机制,不仅为其提供资金、设备、实验室,更重要的是还有耐心的导师随时指点迷津。学生产生了奇思妙想,就有可能变成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质疑精神、观察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得到锻炼。这些都是从事创新工作的基本必备要素。

    今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中学听课后,发表的讲话直指现存教育弊端,总理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忧虑与期望不言而喻。其中“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触动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个关注教育的国民的内心。

    “挑战杯”确实给了创新人才涌现与辈出的信心和希望。从自然科学中的纳米材料、蛋白聚合、正负电子对撞机相关部件、植物能量转换这类追踪国际科技前沿的产品,到人文社科中,农民工、城市新贫困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关注社会底层的篇篇论文,是手脑合一的想象结果,青年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天将大任的紧迫感一览无余。

    评审正在紧张进行,角逐于想象的战鼓在敲响,我们拭目以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