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诗书,可传家
“我不知道啊?”爸爸很是奇怪女儿的问题。
“西方美女怀里常常抱着一个宠物,中国美女手里往往拿着一本书。”女儿聪明地回答。
那时,这个叫郁秀的女孩子,便喜欢上了阅读。16岁那年,她写出了一本名叫《花季雨季》的书。
1984年,她的父亲郁龙余从北京大学调到深圳大学工作时,一共托运了28箱行李,其中26箱是沉甸甸的书。
18年之后,这个家庭被评为深圳首届十大书香家庭;而深圳这个城市,也慢慢开始喜欢上了读书。
这种喜欢,从2000年开始大张旗鼓。这一年,深圳开始以政府的名义,组织开展读书月活动。两年后,他们推出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成为读书月的重点主题活动。
陈禹山一家,也是在首届活动中获评十大书香家庭的。不过,如今70岁的老人,已很少有时间来读书,因为他正忙着写书。
“那一排,专门用来放我们家人写的书。”指着书架第二排最左边的位置,陈禹山说。与其他的书香家庭有所不同,这一家三代人,不仅读书,而且写书。
老人从小喜欢读书,因为生在农村,需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后来上了大学,到了北京和香港工作,“读书是为了生存”。但不管辗转到哪个城市,他总带着那些自己喜欢的书。渐渐地,读书也就成了他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陈禹山感觉自己因此“受人尊重”。他曾担任深圳南山区宣传部长多年,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读书人。“没有人说我是坏人。”这让他很受安慰。
“如果多读书,就不会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老人强调道。他对现在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官员不读书,有些看不惯,“官当得都走样了,价值取向全乱了。”他忿忿地说。
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这样就会“做好工作,做一个像样的人”。不过,老人从来不给孩子讲,“你要多读书”。“只用自己读书的行为影响他。”老人说。
在这个看上去挺朴实的家庭里,从70岁的老人,到儿子再到大孙女,都有自己的书房。而7岁的小孙女,也在自己小小的卧室里立着一个书架,上面摆着《爱丽丝漫游仙境》等儿童图书。
老人说,他可能无法传承给儿孙太多的物质财产,但他却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传给他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良好的读书习惯。7岁的小孙女,除了在生日那天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吃一顿麦当劳,平时大都用零花钱来买自己喜欢的图书。
“读书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陈老说。他的家庭一直很和睦,三代人之间极少出现不愉快的事。
对年近70的老人何永炎来说,最愉快的事也莫过于读书了。2004年,这位从安徽退休的老人,来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在自己的书房里,他大约收藏了两万册图书,每天上午的时间,他基本都用来读书。
令他欣慰的是,在他的影响下,他7岁的小外孙,也喜欢上了读书。小家伙的卧室门口,贴着他喜欢的动漫人物;而他的床头上,则放着一小堆书。
“他现在也习惯了,睡觉前看看书。”老人笑着说。这位经常坐公交车去书城买书看书或听讲座的老人,到深圳生活才5年,但他已经喜欢上了这座推崇读书的城市。
这座城市,也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那些喜欢读书的人和家庭。深圳市评选书香家庭的标准,正逐年发生变化。“取消藏书底限”、“取消户籍限制”、“取消官方评选”……这意味着,无论是打工者还是大老板,无论是个体户还是大学教授,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家庭还是大洋彼岸的国际友人,只要在深圳生活、在深圳这个推崇阅读的城市读书,都可以参选“书香家庭”。深圳的文化官员解释,这些变化,是“基于对公民文化权利的理解和表达”。
来深圳之前,何永炎曾多年在内地省份从事宣传和文化管理工作,深圳这几年在读书活动上不遗余力的投入,令他感慨万千。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读书的官员是‘俗吏’,不读书的百姓是‘愚民’。”
面对7岁的小外孙,何永炎无法给他讲太多的道理。但他经常会对这个深圳小市民讲的一句话是,“即使我们家一无所有,我们还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