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

蒋锡培:带领1500名残疾员工走过不平凡的路

新华社记者 谭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02    [打印] [关闭]
    集团电缆业务产销连续11年位列行业第一,先后安置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位列全国第一,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资助残疾人就业培训为目的慈善基金会……在民营企业中,蒋锡培领导的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不是最大的,员工人数也并不是最多的,但却拥有着多个第一的头衔。在如许第一的背后,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这名中共十六大代表,和他1500名残疾员工一起走过了一段艰苦而不平凡的道路。

    偶然机会与助残事业结缘

    虽然蒋锡培领导的企业并不是民营企业里员工数量较多的,但19年来却先后安置2000余名残疾员工就业,是中国单家企业安置残疾人最多的企业。

    在当年创办范道电工塑料厂之初,蒋锡培就与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跟他一起创业的28个年轻人中就有两个是残疾人。

    “他们这样一个群体确实是非常的困难,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也不知道他们平时怎么想的,日子怎样过的,因为他们无法跟正常人一样的上学,也很难找到工作,如果你真正了解他们你也会被他们的现实打动。如果哪一天企业到了必定要裁员才能生存的时候,我得留着残疾人,我得帮助他们。”蒋锡培动情地说。

    在远东,感人故事比比皆是——

    王洪平,身高只有1米26的他初中毕业后屡屡因为身高的问题找工作碰壁,家里为他看病也变得一贫如洗。无奈之下,王洪平写信给蒋锡培,希望能够到远东工作,蒋锡培了解情况后,很快让人把他安排到了缝纫班。后来,因为家庭负担重,王洪平再次陷入困境。在远东工会的帮助下,王洪平身有残疾的妻子张焕容也被安排到了远东工作。作为远东的双职工,王洪平夫妇和他们健康的儿子过上了踏实稳定的生活。

    ……

    捐献财物只能解决残疾人的一时之困,为他们安排一份工作却可以让他们获得长期的希望。

    “安置残疾人不是为享受税收优惠”

    今下,中国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村青年都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而在所有这些面临就业的群体中,残疾人是最困难的一个群体。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大学生、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但是因为大多数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而且从企业增强竞争力的角度看还存在着一个人员优化的问题。

    “无论是职工年龄、技术还是管理能力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多数企业因而不会主动考虑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问题。”蒋锡培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远东,企业能够享受的退税额在4000万元左右,但如果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用一个残疾员工与一个正常员工相比大概要高出1%的生产成本。

    2007年,国家出台新的鼓励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政策,安置残疾人数超过25%的企业可享受到最高每人每年3.5万元的退税。有人怀疑蒋锡培是不是为了享受免税的待遇而吸纳残疾人。

    蒋锡培说,“残疾员工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大多数只有初中毕业,极少数高中毕业。他们的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寒,付不起学费,早早就不上学了。对这样一个群体,企业要付出的更多,在远东,与为残疾人就业的付出相比,退税的优惠远远不能弥补。”

    “远东创建已经19年,我帮助残疾人也有19年,当时也没有考虑税收的优惠,今后,我仍然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只要远东存在一天,就算哪一天鼓励政策取消了,我还会这样做!”蒋锡培这样说。

    帮更多的残疾人找到谋生之路

    从被动到主动,从一两个人到一两千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蒋锡培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步伐也愈发坚定。

    然而,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要想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就业单靠一己甚至一企之力是远远不够的。2007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蒋锡培的脑子里形成:成立就业培训基金,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学到一技之长,找到谋生之路。

    2007年5月17日,远东控股集团出资8296万元人民币发起成立了中国首家最大规模的定向资助残疾人就业培训的非公募性慈善基金会——远东慈善基金会,8296万正好是中国所拥有的残疾人的人数。

    “这个基金不仅仅是对那些有能力、愿意工作的残疾朋友进行培训,而且还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我们现有的残疾人员工有150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他们虽然身残或者智障,但他们同样有对生活的期望,有接受教育、就业和被人尊重的权利,把这些员工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产业工人,让他们有良好的收入和福利,是远东长期的工作。”蒋锡培质朴但却很坚定地说。

    解决1500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等于使1500个家庭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减少了政府的负担。除此之外,远东还出资3000万元和宜兴残联的爱德培训学校合作,每年在江苏省招聘2000名残疾人进行1~2年的培训,掌握不同的技能,并帮助他们最终找到工作。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