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英语周报社领导班子
在当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英语周报社成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
在业界,《英语周报》的发展就像一个传奇故事,被众人争相述说。
1983年,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几位老师编发了第一期《中学英语辅导》,希望能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帮助作用。这就是《英语周报》前身。两年后,经相关部门批准,这份报纸正式更名为《英语周报》。
《英语周报》率先提出了以报纸养科研、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把教师在工作和教学中的难点变成报社为读者服务的重点,报纸与教学研发相辅相成。2001年,《英语周报》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强强联手,成立了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进行英语教学课题研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校开展教研工作,先后在全国设立了几十个“英语教育实验基地”,大大提高了基层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与此同时,英语周报社领导班子多年持续引进优秀人才,并且通过不断培训和学习,提高编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社会使命感。《英语周报》还加强同全国科研、文化、教育机构的联系,邀请多名教育界以及国家语委等机构的著名专家和业内人士到报社座谈,定期组织编辑学习及参加各种外语教科研会议和培训。
付出努力总有回报。《英语周报》受到英语教育专家及全国各地读者的一致好评,名气越来越大,牌子越来越亮,发行量持续攀升。自2000年始,《英语周报》连续九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报纸”,2003年《英语周报》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同年英语周报社被山西省委确立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并被纳入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规划之中,成为山西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求高,求准,求实,求新”既是英语周报人对企业理念的诠释,也是他们对报纸质量孜孜以求的最好注解。
被确立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使英语周报社又面临着一次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契机。英语周报社社长席玉虎在谈到文化体制改革时说,2004年中央领导同志到英语周报社视察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英语周报社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就已启动。报社邀请了国家发改委传媒产业中心的专家制定出一系列改制的具体方案。《英语周报》严格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标准要求,进一步苦练内功,努力做大做强;他们秉承“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培养起干事业的正气,把报社的核心竞争力和员工个人远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这支队伍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他们懂得思变,兼顾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运营特点,不断开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整合扩大报纸相关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今年4月,中宣部领导在晋考察期间,对《英语周报》的发展高度关注,并希望做出表率。席玉虎说,报社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力配合,将通过建立健全各项企业制度,实现有效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用人、用工和分配激励制度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使报社取得更大的发展。
如今,《英语周报》期发行量已达1600万份,成为外语传媒界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山西十大文化品牌”、“中国英语学习第一报”、“全国十大创新传媒”、“中国品牌媒体专业报十强”、“中国十大领军报业”、“中国十大周报品牌”、“影响中国贡献品牌大奖”、“影响中国十大行业媒体”等一系列荣誉的获得不仅提高了《英语周报》的知名度,也使《英语周报》成为山西文化产业对外宣传的一面旗帜。
26年不懈奋斗,英语周报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出一条具有周报特色、富于周报精神的开拓者之路。今天,英语周报社除太原总部外,还拥有北京、武汉、西安、广州四个采编部及郑州、武汉、太原三个物流配送中心,为英语周报社“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在最新出台的《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中,英语周报社在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36亩的扩建项目——英语周报社网络教育传媒产业基地作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建设的15个文化产业项目之一被纳入其中。英语周报社融资上市的计划也已列入议事日程。
展望明天,席玉虎充满希望地说:“文化体制改革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英语周报社有义务有能力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做出表率。我们会在省委、省政府及山西师范大学的领导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成立新的董事会,以谁投资谁受益为原则,解决好产权问题,克服《英语周报》发展的瓶颈,建立健全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给年轻人提供发展的空间,使《英语周报》迈上一个崭新的平台。”(吴瑞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