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
挑战杯作品揭示“村官”另一面

大学生村官不好当

本报记者 陈凤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02    [打印] [关闭]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关于金融危机的项目。本报记者 赵青摄

    刚刚卸下天之骄子的帽子,又冠上村官的风光称号。在现在全国各地争相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同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群体有着无比光鲜的生活。但是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决赛的作品中,记者却看到了大学生村官的另一面。

    “其实村官不好做!”江西大学的于晓娟一脸感叹。这次挑战杯,她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用及管理对策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

    于晓娟提出这个课题,有感于一个当村官的师姐。“她是哲学专业的硕士,毕业后就考了大学生村官。但这个来自于城市的女孩对农村风俗不了解,也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无法融入那个村子,做了1年多的村官,竟然连会议记录都做不了。”于晓娟常常会觉得惋惜,也开始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

    来自于浙江工商大学的陈震聃也做了同样的调查。“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不对口。农村最欢迎的是农技专业的学生,但现实情况是这部分专业的学生特别少,这就造成了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岗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的干脆就不在村子里待着了。”陈震聃曾经亲自走访了几十个村子,大学生村官的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让他觉得很疑惑。

    从去年暑假开始,他开始更加深入地去调查这个问题,发现这些问题特别普遍,全国各地都是一样。在自己的作品《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中,他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比如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农村工作的经验,应该在毕业前安排专门的培训。”陈震聃说,

    “大部分人都认为大学生下到农村会有一番作为,但是结果却不是。”来自湘潭大学的毛星芝的挑战杯作品是《新一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调研与思考》。通过走访,毛星芝发现出现的上述问题跟大学生做村官的动机不无关系。在他调查的所有村官中,通过大学生村官这一途径想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占24%,为了考公务员有优惠政策的占32%,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想在农村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而真正想扎根农村,想在农村做实事的则是少之又少。

    与毛星芝不同,于晓娟把思考的重点落在了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出路上。

    “在乡镇和农村,一些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存在对自身的地位是一种威胁,所以不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实质性的工作,而是让他们做一些端茶倒水、打扫卫生之类的琐事。”在于晓娟的调查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大学生村官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这让他们感到非常迷茫。

    让他们迷茫的还不止这些,还有对于未来的担忧。在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国家规定了3年的退出机制,即大学生村官签订3年的合同,合同期满后,他们就要另谋出路。而在这3年的合同期内,他们也没有合理的身份:没有编制,更不是公务员。

    “这打击了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于晓娟的指导老师贾仁安教授认为,“对于想在农村实现价值的村官应该给一些政策扶持,比如几年工作做得不错的,可以优先录用为公务员。”

    “应该有更完善的引入和退出机制,让大学生想来的来,想留的留,想走的走。”毛星芝说。

    本报北京11月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