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

二十载,挑战杯成果转化日趋成熟

本报记者 辛明 文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02    [打印] [关闭]

    北航的学生志愿者在“挑战杯”上繁忙地工作着。

    “未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可以考虑以‘硅谷模式’进行合作。”在“挑战杯”的洽谈室,北京某高新技术企业市场部总监姚先生很平静地说,在他面前,坐着西安理工大学唐远河教授和两名同学,姚先生对该团队的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于液晶的光强局部选通成像探测器》。

    “硅谷模式?”唐老师和两名同学平静的表情中,透露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我们原来以为转让专利是最好的方案,没想到还有别的合作模式。看来,我们的研发团队还要增加商业人才了。”唐老师笑呵呵地回答。洽谈完毕,双方相约,具体合作事宜将会在不久后的某一天最终实现。

    这是发生在本届“挑战杯”上的一幕,据了解,展会期间,来自北京各界的近百名企业家代表观看了“挑战杯”的科技创新作品。很多企业表示愿与作者实现作品的成果转让,部分企业现场即与作者签订了科技成果转让合作意向书。

    其实,从首届开始,“挑战杯”就在参赛作品与企业需求之间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挑战杯”实现成果转化不计其数,创造经济价值数以亿计。

    科研转换屡创佳绩

    从第一届“挑战杯”竞赛活动开始,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就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关注,相当一部分作品还申请了专利。“挑战杯”竞赛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经过成果转化、投入生产,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

    资料显示,第一届“挑战杯”,约有10%的作品申请专利,并有多项科技成果被开发利用并见成效。如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的郝剑征等人制作的200瓦家用不间断电源,能有效缓解家庭在无供电情况下的困难,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又如清华大学余文龙等4人的猪草木漂白系列新工艺已转让给了八九家竹器厂。使用这项工艺的竹器可以洁白如新,而且能防虫蛀、防霉变,在现实生产中取得良好的效益。这项工艺还于当年被评为湖南省专利实施十佳项目。

    “挑战杯”竞赛活动架起了社会各界与高校合作的桥梁。在第二届“挑战杯”竞赛的成果展期间,有多家企事业单位与参展学校进行了洽谈,对许多参展成果表示浓厚的兴趣,著名学者、企业家们与广大学生进行了座谈。所有的这些都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成果的了解,使现有学术科技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对促进科技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挑战杯”赛事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参赛作品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现了直线上升的趋势。由武汉大学承办的第四届“挑战杯”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家企业代表到会观摩,并参与了成果转化洽谈活动,20多项成果与企业达成了转让意向,成交额累计近千万元。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的第五届“挑战杯”上,重庆农药化工集团公司花700万元,买断了四川联合大学95级硕士研究生林炜的一项有关皮革制造过程中的专业技术及配方——利用红巩母液和铬酐下脚料生产蒙囿高吸收铬鞣粉剂KMRC,这一技术在皮革制造中被用于生皮鞣制成革的过程,使革具有使用价值。

    在重庆大学举行的第六届“挑战杯”成为科研转换的一大转折点。大赛期间,经过两轮集中签约,协议项目43个,转让总金额高达1.1325亿元,比赛的成果转让金额超过前五届的总和。第六届“挑战杯”全国组委会向参展企业提供竞赛成果的转让权和参赛大学生的招聘权,优先保证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等合作协议。基于此,第七届“挑战杯”获奖作品的成果转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单项成果成交金额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据多家媒体报道,该届“挑战杯”竞赛有17项作品与企业签约,签约总金额高达7183.4万元。其中有4件作品签约额超过1000万元,打破了第六届“挑战杯”竞赛单项成果转让合同金额所创的960万元纪录。

    转换思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作品的商业价值愈受重视,加之“挑战杯”竞赛活动的组织者更加强化了赛事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加大了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在前七届“挑战杯”竞赛的基础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成果拍卖会应运而生。

    第八届“挑战杯”竞赛中,华南理工大学首次成功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成果拍卖会。这在“挑战杯”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个里程碑。据报道,共有92件作品参与拍卖,10多件作品拍卖成交,涉及生物、通信、医疗、环境、机械及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拍卖会的成功举办,圆了以往七届“挑战杯”的“梦”。

    据组委会副主任、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张春生介绍,在以往的几届“挑战杯”上,大赛组织者都希望能举办参赛作品拍卖会,但由于大学生作品的技术成熟度、市场成熟度都相对薄弱和难以估价,使举办拍卖会的想法最终不得不流产。这次拍卖会能否拍出高价并不是最终目的,而让更多的大学生作品有效转化成商品和通过拍卖会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实现创新的条件和可能才是组委会的目的。

    尽管,当初拍卖计划正在酝酿的时候,有人冷眼旁观,怀疑大学生科技成果拍卖的愿望是否会在广东再次“流产”;当有92件科技成果被选入参加拍卖时,又有人开始怀疑广东企业有没有消化的能力。在各种各样的目光交织下,10件科技成果顺利拍卖,15个项目找到“婆家”,“挑战杯”在广东实现了拍卖会零的突破,实现了质的飞跃。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乃彦回忆说,各界对“挑战杯”的拍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体现了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关心,这是好事。他认为,对于“挑战杯”来说,“更长远的目的是要培养和发掘人才,今后针对一些有潜力的科研作品还要给予更好的科研土壤,给予经费、科研条件和学术指导,帮助这些苗子更好地成长起来”。

    广州易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陈伟强在接受采访时也肯定了成果拍卖的意义,“创新的成功一般需要经过四个层次:理念的成功、技术的成功、生产的成功和营销的成功。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决定了他们只能在理念和技术这两个层面取得成功,因此,他们要想把自己的产品嫁接到市场,一定要和企业联姻”,而拍卖让技术转让另辟蹊径。成果拍卖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挑战杯”竞赛的社会意义。

    有人问贝利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进球是哪一个,一代球王回答说:“最精彩的进球是下一个!”在回顾过去的丰硕成果时,我们也更愿意说,最精彩的成果不是已有的,而是未来的。挑战无止境,创新无止境。

    本报北京11月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