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日
星期
大学管理类专业招生历年来持续火爆,然而企业老总们却不太看好这类学生——

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无门,管理没戏?

本报记者 李剑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02    [打印] [关闭]
    “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无门,管理没戏。”安徽合肥某公司总经理陈凤江说,自己企业近两年招聘的20多名管理人员,全是社会上或同行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大学管理类应届毕业生一个都不要。

    新一轮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招聘活动即将开始,记者却在很多场合听到企业人士对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不满,认为“管理”这个词其实是给学生设置了障碍,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管理什么呀?非常蠢。

    然而据记者所知,很多大学却在报名时给学生家长暗示,好像考了管理专业,将来出来就是人上人,是管别人的,以此招收高分考生。

    “当今,管理类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几乎是凤毛麟角”,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传化集团战略总监黎恒剖析:“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管理者,而不是有知识的管理者。这道看似无形胜有形的门槛把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挡在了管理岗位之外。”

    “科班生”不敌“草根一族”

    管理是一种软科学,尤其是企业管理没有固定的公式与定律。上海华彩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万纲直截了当地说:“企业管理中‘科班生’敌不过‘草根一族’”,即企业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通过实践摸索逐渐建立起对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认识并积累经验。

    大学管理类毕业生恰恰与此相反,他们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不熟悉企业上中下职员关系与内外部环境时,就由外而入地先学管理定义、标准模式与共性规律等。他们到了企业较一线管理人员磨合期会很长,而且这个过程不会给企业产生多大效益。

    “企业家毫无疑问会倚重第一种管理人员。”白万纲说。

    上市公司、杭萧钢构人力资源部经理赵晓莉则指出:“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与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工艺技术流程了如指掌,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不会像本科生、硕士与博士‘空降’管理岗位后产生那么大的碰撞。”

    老总陈凤江对此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不能老是给领导出问答题,而应该多提供选择题。

    他举例,应届管理类毕业生去办土地规划许可证回来报告他说“办不好”,直接把矛盾与问题交给领导。而企业管理人员去办事碰到同样问题回来就建议领导:事情暂时没有办好,赵科长提出的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要不公司先按这个要求整改好,我再与他沟通一下;如果有需要,请领导是否出面与分管的高处长协调一下,“方案一二三,非常明确地供领导参谋与决策”。

    浙江国泰密封的副总经理沈铁伟就遇到过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他派一名招来不久的管理类毕业生去工商部门办理公司登记、注册。工作人员告诉小伙子手续不全不能办理。他就照搬书本知识辩论起来,“公司法第几条第几款规定可以办理,你们怎么不给注册?”最后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沈副总:“这样的人过来办事可不行。”实际上,一些枝节问题稍许变通就OK了。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业务与团队,需要对人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而不是对某个理论、模式的理解。”华彩咨询白先生说,“其实,融洽地方政府关系,搞定工商税务,为企业生产经营优化环境也是一种管理能力的体现”。

    企业需要的老师根本不会教

    小刘站在一个1.5米高的平台边缘,身体伸直准备往后倒,教练告诉他:“这么倒下去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你被12个队友用手与肩搭成的人体‘浮桥’平稳托起;另一种可能则是因其中一名同事配合不好,你后背落地脊椎受损,终生瘫痪”。

    应着队友们激情的呼喊声,小刘安全过关。训练老师告诉他:“是团队的氛围激励了你,是团队的协作保护了你,离开了团队你永远站不起来。”

    听了教练的现场点评,今年刚毕业的小刘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在大学一年的团队管理与协作课程学习,还不如团队训练现场具体与生动。”

    黎恒博士认为:“这是高校老师的弱势,他们缺少市场实践经验,也没有办法去弥补,只能‘空对空’地给学生讲理论与模式。”

    浙江恒逸集团正在建设一个大型化工项目,人才需求达六七百人之多。据项目筹建组副总杨旭透露,企业内部只调配五分之一的管理人员,其余都向社会招聘,“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希望管理人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则胜”。

    以聚酯纺丝车间为例,管理人员不但需要熟悉化纤工艺生产流程,了解聚酯设备运行特点,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甚至还要有处理断丝等突发问题的思考与动手能力。杨旭说:“你可以问一问管理类毕业生,大学4年学到了什么?”

    据赵晓莉经理介绍,2005年两名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进入杭萧钢构工作,一个在人力资源部做职工培训,虽说学非所用但也能勉强过得去;另一个则去了企业综合计划部门,四五年时间过去了,业务上的事情至今没上手,他也感觉“非常累”。

    “管理是一种服从于业务的体系与方法。只有当企业把业务做大以后才谈得上管理,只有对业务充分理解与认知后才能真正管理”。浙江三弘集团董事长、总裁章军华表示,十多年前企业初始阶段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十年后有了这个需求,“大学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派不上多大用场”。

    章军华眼下正在组织30多个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他给大家主讲持续改进产品质量问题。比方说,现在产品合格率是87%,下一阶段目标提高到99.7%。那这12%的数据怎么统计出来?其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人的因素是多少,工艺流程又是多少?统计学的工具在大学都学了,可到了实践中他们却不知道怎么去统计、分析与管理,“学了也白学”。

    在合肥从事地产业的陈凤江接触过不少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他告诉记者,“搞管理,来了后要做哪些事这些学生一问三不知,他们学的那一套纯粹是纸上谈兵”。沈铁伟副总则发现,管理类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不是低头、虚心向单位老人请教,而是“把书本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或信奉上网找答案,一抄了事”。

    “本科第一专业学管理根本没有出路”

    大学管理类专业招生历年来持续火爆,但就业市场却遇冷。章军华一语破的:“中国企业系统化管理与国外整整相差一代人,大约70%的企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大批学习发达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毕业生去企业能管理什么!”

    谈到这个问题,白万纲董事长分析:“越是学管理的毕业生到了企业越难以适应,他们忘不了所学管理的理论模式与共性规律,这些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潜规则运行狭路相逢。因此,本科生第一专业学管理根本没有出路。”

    江西景德镇市华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炜则透露,2008年企业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招聘了10多名管理类毕业生,但“他们来去匆匆,纷纷改弦易辙,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并做到部门经理”。

    管理类毕业生去企业都是带有一种先天预设去的,即“我是去管人与事,重建企业流程与规范制度”。殊不知,这是需要建立在一定资源与经验之上。当他们去了企业并发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员工,面对企业管理与流程缺陷又无力改变时,就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心中无‘剑’天地宽”。白万纲说,在没有管理实践前千万不要去做管理。采访中,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地建议:首先,管理类毕业生忘掉那一套形而上学的“本本论”,放下身段从具体岗位做起;其次,正在大学管理类就读的学生最好是攻读第二学位,提倡本科先选择一个学科小方向,然后到硕士、博士阶段再去学管理;第三,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三年、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变为“3+1”甚至是“4+1”,让管理类学生走向社会前至少有一年时间在管理一线学习实践。大力推进“企业家进课堂”等进程,给学生传授一些教授们难以涉及的实践经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