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日
星期

数十文化学者助推瓷都文化转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03    [打印] [关闭]
    

    本报讯(记者陈娉舒)提起景德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陶瓷”。没错,景德镇千余年来几乎就是陶瓷的代名词,无论在世界哪一角落,都能看到景德镇陶瓷的身影。景德镇有实物可考的陶瓷历史始于唐末,目前,当地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项目也无不与陶瓷相关——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这样一个古老瓷都,在这个秋天聚拢了大批文化学者,他们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出谋划策,不约而同给出的关键词,是“创意”。

    10月21日至23日,在景德镇国际瓷博会如火如荼之际,“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文化论坛同时举行。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专程赴会并演讲,来自全国十几家高校的数十名教授学者,就“陶瓷文化与创意经济”、“陶瓷文化与中国文艺复兴”、“陶瓷文化与世界器物文明”等三大主题,热烈交锋。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朱大可剖析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前世今生。朱大可说,景德镇曾经从瓷和茶两方面改造了部分世界历史。今年的瓷博会盛况空前,连续多天会展人头攒动,这说明陶瓷文化的复兴气息已在孕育,而这得益于政府近年提供的诸多政策。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森说,时下工业品和日常用品都有严重的恶俗文化倾向。他提醒景德镇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竞争中,应严格把控趣味与品位。对此,朱大可补充说,我在悉尼看到,景德镇瓷器看似琳琅满目,到最后甩货贱卖却没人要。这说明,“中国制造”被视为“零创意”,被视为没有创新的模仿型的低端产品,文化含量极低。改变窘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大文化创意,能在国际上立足的“中国制造”必然要含有国际元素,遵从人类共同趣味,只有加强产品生产上游的控制,景德镇产品才可能成为世界性产品,“中国制造”才能逐渐成为有文化价值、有精神含量的“中国创造”。

    《城市中国》杂志主编姜臖认为,景德镇如果不能在未来高科技产业链里面起到集成器的作用,前景将较为悲观。姜臖主张,景德镇陶瓷产品应以日用为主,因为陶瓷的消费主体是中产阶级,景德镇应该抓住这个市场。此外,中山大学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冯原剖析了在文化产品设计中如何打造中国特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例,论述了青花瓷美学的终结与再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盢则就“瓷乐能否成为景德镇新的文化名片”这一论题进行了专项论述。论坛由江西省文化厅、景德镇市政府等主办,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同济大学文化产业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承办。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