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1月4日 星期

偷渡与反偷渡之战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刘万永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04    [打印] [关闭]

    警方展示偷渡者用来隐藏证件的工具,包括计算器、挖空的书甚至牙膏皮。本报记者 刘万永摄

    10月26日,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以下简称“北京边检总站”——记者注)遣返审查所审查室里,“韩斯”靠在铁柜上,漠然应对着审查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韩斯”只是她护照上的名字,她自称是内蒙古人。工作人员打开全国人口查询系统,发现确有其人——只是照片上的那副面孔,明显不属于眼前这个自称“韩斯”的女子。

    很明显,眼前的这个“韩斯”是假冒的。

    进一步审查,她仍然不配合——说了母亲的名字,常住人口信息系统里面却查不到;说起自己的年龄,也是含混不清。行李箱里搜查出的两本证书:内蒙古某大学历史教育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她倒是大大方方地承认是假证书。

    “我高中没有毕业。”她小声嘟囔着。

    不明身份的人最可怕

    10月26日是北京边检总站遣返审查所所长贺志向的值班日,这个说话温柔、做起事来却像风一样的女警官说,不明身份的人最可怕。

    “拿了别人的身份资料申请了一本证件,我们无法知道她的确切身份。”参与审查这一案子的贺所长说,这就有了多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其中掺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潜入潜出。“这对国家安全危害是最大的,你甚至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中国人。”

    遣返审查所曾接收过这样一个人,他非法偷渡到某国被发现后,自称是中国人,被遣返回了中国。但遣返审查所认真一核查才发现,这个人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南亚某国人,于是又原路把他遣返回去了。

    这个所谓的“韩斯”,是被东亚某国遣返回来的,她在2005年进入该国,用的就是这本护照,护照是真的,但很明显是冒用了别人的身份。

    “对这类人,她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查证确认,要挖到根子上。”贺志向说,这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

    对于边检总站来说,国家安全从不是一句虚话。从国外的情况看,恐怖分子、涉恐人员或刑事犯罪人员,以及有其他问题不能正常出入境的人员,要想出入境,偷渡是最常用的手段。

    空港作为偷渡最便捷、最迅速的方式,远比冒着被闷死或遭遇风暴死于非命的漂洋过海更安全。因此,如何突破空港的层层防线成功偷渡,让偷渡集团和偷渡分子魂牵梦绕。

    遣返审查所政委李伟说,从整个程序上看,边检就是出入境的最后一道防线,“过了我们这道防线,就再没有人对这些人的身份进行审查。有问题的没查出来,就将混入茫茫人海”。

    这个直属于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北京边检总站,担负着首都国际机场、北京西客站的出入境边防检查重任,把守的是国门。

    李伟说,很多人误以为只有站在边防线上才是守国门,“他们不知道,把控出入境关口也是在守卫国门”。

    如果仅仅是为了出国打工挣钱,这样的偷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鱼目混珠”,利用这个“通道”随便出入境。

    今年4月,遣返审查所审出这样一个案子:一个已出境多年的中国居民因居留国的居留延期未获批准,按非法居留被遣返回来,经过该所3个多小时的审查,结果发现此人曾在1998年6月参与酒后斗殴,致人死亡。为逃避法律制裁,他偷渡前往欧洲,并冒用其他人身份办理了护照和居留,但最终还是被遣返回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公安机关并没有将其列入在逃人员之列,正是边检这道闸,把他给“揪”了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敏感国家的人员通过中国去往其他国家,为的是方便出入。一旦他们被目的国遣返,也将会被遣返到航班的上一站中国。对于遣返审查所而言,查清楚他们的身份及借道中国的原因是很重要的。10月26日当天,就有两名中亚某国男子从东亚某国遣返至中国,由该所进行审查。

    你在研究对手,对手也在研究你

    10月26日下午,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东头一间狭长的屋子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刘卓一手拿起电话,一手移动电脑鼠标,打开了一个文件。

    “是从T3航站楼传过来的一个案子,他们把不准。”刘卓解释说。

    这间屋子的门口挂着的牌子显示,这是北京边检总站遣返审查所证件研究中心,刘卓是这个中心的副主任。

    对于一般情况,出入境关口的边检人员都能及时作出处理,但时间只有短短的45秒,边检人员要审查完8项内容,没问题的立刻放行,有问题的提交审查。

    查验一本证件45秒,95%的旅客候检时间不超过25分钟是他们自行的规定,这样才能使旅客出入境更加快速便捷。

    这一次,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是中亚某国一入境中国男子的签证,前台的边检人员对其中某一页有疑问,但不能确认,于是传到了证件研究中心。

    刘卓将这一页的扫描件放大后,与电脑里已经保存着的该国的一个标准签证进行认真比对,结果发现存在许多差异,多处特征与标准版本不符。

    这样精确的鉴别,对于29岁的刘卓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伪造假冒证件到了他的手里,基本上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他的大脑里装着100多个国家上千种类型的证件。”遣返审查所政委李伟说,拿到一本签证或护照,边检人员首先得分辨出这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护照,这些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是什么防伪技术,再根据这些防伪技术一一进行甄别。如果观察到足够多的证据证明没有达到标准,就肯定是伪造的。

    刘卓说,证件研究中心平均每天要鉴定20本护照,每年要对六七千本有伪造嫌疑的护照进行鉴定。

    这个公安部的专家型人才,科技奖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评委说,为了防止伪造,世界各国对证件的防伪技术非常重视,经常推出新版本,今天换了护照,明天换了签证。“所以,看图片也好,拿着实物也好,反正要潜心研究它。”

    对于造证和查证的两方来说,不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造假集团这次造了一批,发现一个也过不去了,他就得研究。”刘卓说,有些造假集团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购买鉴别机器,研究可能的突破口,他们的行动非常迅速,一个新版本的护照推出后,最多两个月,伪造的护照也会出现。

    而此时,许多口岸甚至还没有见过新版本护照。

    他介绍,现在仿得比较逼真的签证或护照,都是造假集团模拟护照制作的整个流程,自己进行电脑扫描制版做出来的,不像以前的彩色打印,一看色泽就能辨别真伪。

    “你看他在看电脑,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对手也在看电脑。”李伟看着刘卓的工作情景,形象地打着比方说,“对方也在研究,我做出了一版假的,他怎么识破我的。识破后,我得到了信息,我要进一步改进,怎么改?造假的水平就这样慢慢越来越高了,现在多是局部伪造、局部涂改和某页的拆装,肉眼可能难以识别。”

    “这就是看不见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李伟说。

    偷渡会破坏国家安全

    “法律上没有偷渡这个词,正规的说法是口岸的非法出入境活动。”北京边检总站副总站长聂建世介绍,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并不关心本国公民出境行为,像美国,就只有入境检查制度,没有出境检查制度,他们关心的是非法移民,因此这些国家大多设有移民局。

    聂建世说,中国的出入境操作程序比任何国家都要严格,“这是为了对国际社会负责”。改革开放以后,非法出境行为比较多,一些人为了“淘金”,盲目地进入一些较发达国家。

    在聂建世看来,非法出入境活动的危害在于,它首先影响了正常的出入境活动。比如近年南美某国推出了出入境新措施,想要去该国旅游的外国公民可以随便进入,但中国偷渡者将之作为去发达国家的跳板。因此,该国又恢复了严格的措施,不过仅针对中国。

    “在我看来,问题最严重的在于,偷渡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聂建世说,“有些偷渡人员采用不法手段混入隔离区,甚至混上了飞机,如果是恐怖分子,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我国已把对恐怖分子和涉恐人员的防范作为边检的重要任务。“过滤网过滤得越严格,越能减少危害。如果过滤得不紧,把这些人放过去,造成的后果会非常可怕。”聂建世说。

    贺志向也认为,从一些深受恐怖活动之害的国家来看,偷渡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所以很多国家特别注意对不明身份的人员进行审查。但有时候囿于条件,他们的验证工作非常烦琐。

    有一次,一个原籍我国西部某边远地区的偷渡者被遣返回来,遣返审查所向当地公安部门核实此人身份。结果,当地警察开了4小时车后才到达这名被遣返者家中。

    “我们要求对方把这名被遣返者的照片传真过来,看是不是同一个人。但对方说他们那儿没有传真机。”贺志向回忆,无奈之下,遣返审查所只好用手机拍照,发彩信给这名警察,然而再由他交给被遣返者的家人确认。

    “恐怖分子是国家和社会安全的大敌,我们的工作做得越细,效果就会越好。”贺志向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