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1月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共青视点·经济生活

小草,长在海河之滨蓝领公寓

本报记者 张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09    [打印] [关闭]
    “天天上班下班,挣钱也挣得郁闷。”等卢蒙第一次见到小草艺术团的表演,“心情忽地一下就开了”。

    平时,解海明守着一条繁忙的流水线,空气里,满是“嗡嗡”的噪音。

    其他时候,他是一名乐手。

    他的作品,有时是“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有时是中国民乐《金蛇狂舞》,有时是黄梅戏《女驸马》。

    他的搭档,键盘手是保安,萨克斯手是作业员。他的观众,他从不以“观众朋友”相称,而是“工友”。

    “咱接触最多的也是外来务工的。咱想把自己的一些快乐分享给大家。我喜欢演,你喜欢看,就行。”25岁的解海明字斟句酌地说,用一种奇怪的混合口音。20岁那年,他告别一份音乐老师的工作,从家乡河北省保定市来到天津,打工。

    在海河入海口的天津滨海新区,解海明遇见了“小草艺术团”。

    这原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土地。过去荒芜的盐田上,如今插着各国国旗。新的移民跟着新的工厂,蚂蚁搬家一样快速涌入。

    政府专为外来务工青年兴建的十几处集体宿舍,则是“蚁巢”。一个院落围起几栋楼房,就是成千上万人群居生活地,人称“蓝领公寓”。

    最早的蓝领公寓始于1993年。自那以后,持着工厂开具的证明,打工仔便可投奔这里,以可承受的低价租张床位,算是有了落脚之地。

    天海公寓是其中一处,4栋楼,546间,4368人。自1997年建成以来,谁也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在这里卸下行囊。

    表面来看,天海公寓是个热闹的地方。夜幕降临,这里像个集市,但有一种寂寞也挥之不去。住过4年的陈金昊形容,生活是公寓到公司的“两点一线”,下了班,除了睡觉,还是睡觉。

    今天,繁华赶走了荒凉,但那种寂寞还在。虽然结群而居,这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通常只与同事、同乡交往。同一楼道30多个房间,性格开朗的陈金昊也只能认识其中三四个房间的人。

    然而这种同居、同乡、同事的珍贵友谊,也缺乏一个牢固的基础。他们频繁流动,尤其是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天海公寓的床铺如同“晴雨表”。公寓管理公司经理冯燕鸣说,入住率通常在95%以上,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最低的时候,床铺前所未有地空了一半。

    “今天我和你认识、关系不错,明天你可能就走了,我感到特别孤独。”26岁的河南籍退伍军人卢蒙说。在天津,他做过保安,也做过操作工。

    “白天人看人,晚上看星星”的沉闷日子,偶尔也有刺激,不外乎一些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破坏公物的冲动。

    为了打发时间,“有人自己买电视,黑白的,二手的,收的台相当少。偶尔哪个宿舍有电视,就总有人来看”,陈金昊回忆。

    这种缺少色彩的生活,山东姑娘高云一直过到结婚为止。高云在天海公寓住过5年。她仍能记起当时的作息。早晨六点半起床,七点上班,下午四点半下班。晚上八九点钟睡觉。公寓网吧开业之后,立即成了消磨时间的主要场所,“就是太贵了”。

    他们总是不忘感谢“领导”的支持。“我们家乡在外地,来到这里不容易,有苦有难找团委——不受气。”

    29岁的陈金昊是小草艺术团的发起人。

    他来自天津市静海县农村,生性有种天津人的幽默、热心,不满足于在流水线上干“傻子活”。老乡介绍他去找团委。

    天海公寓团委是1999年成立的,后来又出现工会。公寓管理公司的员工张蕾,有两个职务,一是团委书记,一是工会主席。

    张蕾周围聚了一批活跃的工人。他们负责组织礼仪、卫生之类的讲座,有时也举行演出。陈金昊做过文体部长,高云则是宣传部长。

    演出纯属自娱自乐,无非是唱歌、朗诵、讲个笑话,但观众十分捧场,反响之好出乎意料。渐渐地,演出阵容稳定下来。

    2006年9月26日,一个外来务工青年艺术团宣告成立,演职人员30余名。

    之所以叫“小草”,发起人陈金昊说:“因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少不了小草的绿色装扮。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不需要太多的养分就能成长,这些都和我们的身份比较吻合。城市发展再快,高楼建得再多,我们还是需要小草的绿色。

    小草也意味着寒酸。参加排练,不但误工,还要自付车费餐费,但谁都没有怨言。

    接洽的单位有时会提供沐浴露、洗发膏等小礼品,他们舍不得用,视为演出的珍藏。

    在这个草根艺术团里,有快板、书法、魔术、舞蹈、武术,有人能唱英文歌曲《我心永恒》,还有人能模仿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舞姿。等到喜剧明星“小沈阳”走红,团里出现了一位“山寨小沈阳”。

    那些鼓手、贝司手、吉他手、键盘手、萨克斯手,甚至灯光师,就藏在毫不起眼的蓝领公寓里。

    如同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原创的语言类节目,是小草艺术团的“招牌菜”。

    一个中秋之夜,高云朗诵了自己的《一封家书》。家书写得很平常。这个单眼皮的瘦弱女孩,朗诵时也去不掉山东口音。她只是以平淡的语气说:妈妈,您的老寒腿好些了吗?

    台下有人要发言,拿着话筒,却含着眼泪,什么都说不出来。

    为演出掀起高潮的,往往是“把身边事和大事都能说到”的“三句半”。

    “三句半”多是对打工生活的白描。比如,“每天工作都很忙,不要忘了爹和娘,离家俩月没联系——白眼狼。”

    “在外打工不容易,常和父母多联系,辛辛苦苦为了啥——人民币!”

    “大事”,可能是关于劳动保险的知识,可能是团委和工会的工作安排,也有可能是世界各地的战事。经他们的嘴一说,俨然成了身边事。“可能越是草根的,越能引起共鸣”。

    这种支持不只是为他们添置了乐器,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依靠。“小草”排练时间多在晚上,兼职团委书记和工会主席张蕾常常陪着他们,忘记回家。

    “张姐那人相当不错,大家拥护。”解海明说,等到张蕾调走,“大家都哭了,感觉失去了一个依靠”。

    天海公寓现任团委书记薛春雨说,有人住得久了,舍不得搬走,那是家的感觉。

    因为“大伙儿都想知道家乡的事儿”,公寓设了“家乡阅报栏”,张贴着《中国青年报》和河北、山东等外地的报纸。

    小草艺术团的名声,很快跨过天海公寓的护栏。常有政府部门邀请“小草”参加联欢。

    在主持演出时,陈金昊不用“农民工”、“外来工”这样的称呼,而是“工友”、“兄弟姐妹”。即使要说,他也会强调“咱们外来工”。

    他们不是没见过更专业的主持人。卢蒙说:“他们的用词啦、语气啦、节奏啦,相当好。但他们说话,我们就觉得很远。”

    他们几乎没有见过整齐坐着的观众——经常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有人站在凳子上,后排就有人摞起两条凳子。在建筑工地,观众站在墙头、房顶上看演出。主持人不得不提醒,注意安全。

    演出结束很久,才会散场。

    组建以来,小草艺术团从未听过倒彩。夏夜,一些常年坐办公室的“白领”路过,也会助演一个节目。

    高云说,加入“小草”以后,少有闲暇,反而不累。她认为,以前是“心累”。

    还有,夏夜明明是有蚊子的,可是演出时,它们好像都飞走了。

    看到陈金昊投入太多,师傅心疼地喊:“大昊,你这小子,打的没人报销,电话费自个儿花,你有毛病?”

    他回答:“师傅,你没住过公寓。演出结束,那些人都不走,看着你,鼓掌,那种眼神儿就是我下一次演出的动力。不是咱演出水平多高,大家需要的是这个氛围,这个环境。”

    “需要”是相互的,陈金昊说,演员与观众互相被感动。

    没有演出的日子,他们仍为登台做着准备。这些兼职演员的想法是,“先练着,万一需要我了,哪天能够上台”。

    有一天,解海明在街头见到团员刘立涛,一个人在练快板。

    王长在,河北人,自费学魔术,花了不少钱。他会提醒“小草”,有演出就喊一声。“我又上新道具了啊!”

    每当自己上台,卢蒙会听到熟人急切地自豪地喊:“哎哟,卢蒙,我们宿舍的、我同事、我哥们儿,唱歌!”

    “为什么受工友欢迎呢?因为我们都是一个层次的。请个大明星,好是好,可是不能温暖我。咱们位置不一样。”他说。

    卢蒙不住天海公寓。他是在一场露天演出中看到“小草”的,一下子被震住了。他试图找个词语描述那种感觉,想了半天,最后用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要说小草艺术团的演出质量,就是真实。”他说,“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和我一样,来打工的,来挣钱的。我一定要加入他们,我要让我的激情影响那些寂寞的人。”

    从当地电台的一个午夜节目里,他听到陈金昊介绍“小草”。他难以自抑,给陈金昊发了一条短信,表达崇拜之意。

    两人第一次通话时,卢蒙说:“要不你听我唱唱歌吧。”陈金昊答:“不用听,你这么热心,一定要加入。”

    2008年5月,小草艺术团演员卢蒙有了自己的第一次表演。那是“小草”应邀为一个会议助兴。他站到台上,唱的是——《怒放的生命》。

    那天,他开心,但不太过瘾。只有台下坐着“工厂里的兄弟姐妹”,他才会找到尽兴的感觉。

    点睛

    团天津市委书记刘道刚:

    蓝领公寓里长出的小草艺术团令人动容。天津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涌入。我们牵挂着这些外地来的年轻人。在“小草”的生长中,可以看到团组织给予的“养分”,那些艺术团的成员,甚至很多都做过公寓团委的编外团干部。

    “小草”告诉我们,团的建设需要打破固有的条块,在青年生活、聚集的地方建立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公寓建团、社区建团要有更多实招,花费更大力量。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