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

按需办学的魅力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连续五年在本省名列前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24    [打印] [关闭]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注重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培养。图为中航集团特级技师、“神舟飞船”制造参与者高风林受聘来到学院,在焊接生产实训基地为学生传授技艺。

    唐磊摄

    “真对不起,热处理专业的73个学生,只剩6个还没找到工作,恐怕不能满足您的招聘需求了。”

    “明年您早点跟我们联系,最好是8、9月份,这样才能招到足够数量的毕业生。”

    11月9日下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办公室主任彭拯,在电话里这样回复贵州一家企业的招聘人员。这个学院的3800多名2010届毕业生,到11月初已有近50%的人与用人单位签约,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所剩无几。

    在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抢手的现象不是今年才有。学院就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至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本省名列前茅。

    行业缺什么人才,学院办什么专业

    2009年3月,在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作为本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佼佼者,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代表做典型发言。谈到就业工作的经验,除了学生素质高和教职工团队敬业外,学院代表强调了一个重要原因——专业设置好。

    一个“好”字,在学院看来,就是专业和课程设置要符合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为此,学院每年都要进行大大小小的调研,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调研结果将成为学院下一年度的办学指导意见。

    锻压专业的重建可谓是一个典型例子。锻压是指利用锻压机械的锤头、砧块、冲头或通过模具,对坯料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制件。在过去设备条件差的时候,锻压工种曾被认为是体力活,锻压专业也因此被冷落,以至于后来在全国成了稀缺专业。2005年,学院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陆续引入先进的锻压设备后,面临着缺少高技能人才的困境。

    学院领导敏锐地意识到,锻压专业该重返历史舞台了,理由很简单,行业缺什么人才,学院就应该办什么专业。2006年,学院决定恢复锻压专业。今天看来,这一决策号准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脉博。

    2007年,同在德阳市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重”)启动了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这个项目将建造世界最大的模锻压机,被称为中国大飞机项目的“影子工程”。

    中国二重的副总工程师陈晓慈说,技术最先进的设备,需要最先进的操作人才,而锻压人才经过几年断层之后,企业现在即便出去挖人,也只能挖些老人了。于是,在相关项目资料中,中国二重专门拿出一章内容,就项目人才的培养进行规划。

    作为项目的一部分,中国二重决定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联合培养锻压专业人才。包括陈晓慈在内的中国二重工程技术人员,登上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台,为同学们授课。学院的老师则参与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的建设过程。同学们也在项目中得到实习机会。

    培养方案颇具特色。“光是学院院长签字还不够,培养方案要加上中国二重副总工程师陈晓慈的签字,才能正式施行。”材料工程系主任王泽忠笑着说。

    如今,材料工程系的锻压专业首届毕业生中,已有10余人加入中国二重,第二届毕业生也有10余人近期与中国二重签约。

    在忙碌的毕业生就业季节,材料工程系主任王泽忠看上去每天都乐呵呵的,“学生的就业形势好,所以我这个系主任当得轻松”。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精神,贯穿学院人才培养的始终。成功事例不胜枚举。

    比如,机电工程系下属的数控专业,其人才培养的规模每年都在变。数控专业还没有全国走红的时候,学院就已经大规模办学,高峰期每年有1000余名毕业生,仍然抢手。后来许多高校办起了数控专业,人才供应趋于饱和,学院及时缩减办学规模,2010届只有500多名毕业生了。

    这种紧密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来办学的经验,被浓缩为一个课题——“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今年9月,这一课题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定位准、有梦想的学生大有人在

    今年下半年正是2010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赵文圆,仍然专注于五六门专业课的学习。原来,她已经在11月2日与学院实习工厂签约,毕业后将留厂上班。

    轻松的不止赵文圆一个人。到11月初,她所在的班级总共52人,已有40人找到了工作。相比男生而言,在制造业领域找工作,这位瘦削的女生看上去并没有优势,但她用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大二上学期,赵文圆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这学期又考取了车工证,她就能拿着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去单位报到了。

    在老师的眼里,赵文圆和其他同学一样,经过学院按需办学理念的熏陶,拥有了良好的心态。

    “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不再奢求那些白领的生活了。靠自己的劳动,我同样能创造美好的未来。”赵文圆说,“班里找到工作的其他同学,绝大部分是在操作工岗位”。赵文圆的梦想,是先在实习工厂把技术练得精湛,再通过考研,留校当老师。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像赵文圆这样定位准、有梦想的学生大有人在。他们热爱自己所在的行业,内心充满理想和追求。

    赵文圆的学长、机电系2009届毕业生许科,已经毕业4个多月。在他上班的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许科已成为榜样。他学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让他喜欢上了焊接工种。

    在公司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岗位其实很多人都羡慕,因为上班不必待在车间,工作环境很好。但许科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要做好设计,首先要充分了解产品本身及其工艺流程,光靠想象不行,于是他申请调到焊接车间。

    公司人力资源办公室主任李世兵,欣赏这个年轻人敢于吃苦的精神,答应让他试一下。于是,周末常常能看到许科在车间苦练焊接技术。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许科也毫不犹豫地钻进狭小的金属罐里,汗流浃背地焊接产品。

    几个月下来,李世兵看到他有了明显进步。当学院老师前来回访的时候,李世兵对许科赞不绝口。在他的印象中,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很准,还肯动手、肯动脑,公司欢迎这样的员工。

    最近3年,这个员工总数900人的公司,已经从学院招聘了30多名毕业生。

    金融危机中打开就业新门路

    市场需求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当一些突发情况出现时,市场需求也会产生变化。让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感到自豪的是,即使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波动,学院也有能力把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让学院上下印象深刻。当这届毕业生在2008年着手找工作时,两大意外事件给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一是重创四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二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学院地处地震重灾区德阳市,不仅本身受损,当地原本能吸收大批毕业生的企业也瞬间陷入困境。以德阳东方汽轮机厂为例,这个大型国企以往每年都要到学院招聘一两百名学生,由于大地震严重破坏了东方汽轮机厂的部分生产车间,企业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对新员工的需求暂时减少,因此只招了学院30多位2009届毕业生。

    而金融危机来临后,以培养装备制造业人才为主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受到连带影响,原有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因一些制造行业的萎缩而减少。比如往年沿海地区企业能吸纳学校上千名的毕业生,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则很少招收新人了,结果是2009届毕业生去广东企业的一个都没有,去江苏、浙江两省的加起来也不到100人。即便这样,学院的2009届毕业生,仍然有绝大多数顺利找到了工作。

    谈到这个成绩时,彭拯坦言,这与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开拓就业市场、推荐毕业生就业是分不开的。

    学院的做法是调动全校资源去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到处奔波的包括学院领导和分管就业工作的老师,连平时专心教学的教研室主任、普通教师都忙着为同学们找工作。

    学院主动联系德阳市有关部门,请来了20多家中小企业,向这些企业推荐毕业生。通过主动推荐,原来没到学院招聘过的企业纷纷登门了,这些企业总共“消化”了200多名毕业生。

    当学院老师上网了解到一家大型建材企业要到四川建设新厂,马上主动联系这家从未打过交道的企业,推荐学院毕业生。最后,这家企业从学院招聘了100名毕业生到新厂工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学院的努力下,2009届毕业生不仅没有因为大地震和金融危机而找不到工作,相反,就业路子比他们的学长还要广。在船舶、汽车、军工等行业,2009届毕业生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

    这种利好还在延续。如今,2010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去年新发展的用人单位以“回头客”的身份,出现在学院的招聘现场。

    一些紧俏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根据11月9日的统计,焊接专业190名毕业生只剩22人,锻压专业51名毕业生只剩10人。

    这让彭拯感到了一种幸福的烦恼:“一些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还没来招聘,毕业生就找到工作了,我怎么向合作单位交待。”

    (王鑫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