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校长推荐制为何选不出偏才

刘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29    [打印] [关闭]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后关于此事的任何一点进展,都被放在媒体的聚光镜下。某种程度上,“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已演变成“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社会命题。此次推荐考验着各方的智慧、胆识,也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

    有网友追问:“如果韩寒还在读高三,他会在推荐之列吗?”当年,韩寒在中学时代就以小说《三重门》震动文坛,被誉为“天才少年”。而在应试教育标准之下,韩寒又是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的“另类少年”。从目前各地校长推荐的进展来看,韩寒恐怕还是无缘北大。部分具有推荐资格的校长表示,他们只敢推荐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还有的校长表示,绝对不敢推荐偏才、怪才。照此,韩寒无疑属于偏才、怪才之列。而中学时数学才考16分的钱钟书,恐怕更是令今天校长们望而却步的偏才了。

    回顾推荐的整个过程,偏才、怪才没在推荐之列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偏才、怪才的评价标准。怎样的人能算得上偏才、怪才?在众口难调、难以名状的情况下,一旦偏才、怪才被推荐,可能将招致严重的公正性质疑;二是部分学校担心浪费推荐名额。被推荐者终究还要接受高考的检验,如果“偏”得厉害,很可能会出现北大降30分后,也不能被录取的情形,中学校长不愿冒此风险;三是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四是偏才、怪才也是很难找的,像韩寒这样的偏才可能“十年一遇”,像钱钟书这样的偏才可能“百年一遇”,并不是每个校长手里都捏着一大把偏才。

    选不出偏才、怪才,“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试验就失败了吗?笔者认为,推荐制至少给了韩寒、钱钟书这样的偏才上大学的可能。推荐制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的积极尝试,不管稚嫩与否、成熟也罢,非议也好、赞成多寡,都应该加以鼓励。要学会在质疑声中推进改革,要以大胆的创新精神直面教育沉疴,只有在中学、大学一以贯之地鼓励特长、个性、创新,教育才能真正给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带来希望,进而带来推动我们时代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