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吸引世界目光
12月4日一大早,古拉姆就敲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机关办公室的大门。他与中国的青年志愿者工作人员有个重要约会。古拉姆告诉记者,UNV正筹备编写一份世界志愿服务现状报告,他们希望中国能为报告添一笔浓墨重彩。“说实话,以前我并不太了解中国志愿服务的状况。可近两年来,中国志愿者在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上作出的贡献,确实令我印象深刻。”
古拉姆最喜欢听中国大学生在西部抛洒青春和热情的故事,因为他觉得:“派遣年轻有学识的志愿人员进入欠发达地区提供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医疗教育等援助,这与UNV的工作思路是一致的。”
据了解,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已招募52692名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我国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68多个县的乡镇一级单位从事志愿服务。如果算上辽宁、江苏等23个省(区、市)实施地方项目派遣的44500名志愿者,“西部计划”服务规模已超过10万人。更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8001位年轻人选择将自己的事业扎根在西部基层。
7年的摸索中,“西部计划”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被它的实施者称为“接力模式”。简单说,就是连续派遣志愿者在同一地点为同一个项目持续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将志愿服务有效固化的尝试,追求的是细水长流。然而,更令古拉姆和他的同事们震撼的是,中国青年在灾难面前显现出的强大的志愿服务热情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能力。
据统计,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累计动员组织近500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其中,在川服务18.78万人,服务时间超过464.5万小时。为巩固抗震救灾服务成果,共青团中央紧急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灾后重建专项行动。
2008年7月13日,1000名热情的年轻人在四川师范大学集结,接受了为期3天的集中培训。在了解了四川省情及灾情,学习了地震逃生、心理辅导等知识后,他们背起行囊,一刻不停地奔赴灾区。这批灾后重建专项志愿者大多是学心理学、建筑学、医学等抗震救灾急需专业的。到达服务单位后,他们主动深入农村、企业、学校,了解民意和灾情,很快便能放开手脚工作了。
在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民政局服务,谭蓉等志愿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民政救灾救济工作,迎难而上,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出谋划策,主动承担任务,赢得了有关单位的好评。在青川县服务的志愿者先后成立计算机服务组、助耕助农服务队、科技宣讲组、医疗卫生服务组等,积极开展了“植造志愿者林”大型公益活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义诊义治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为提高专项志愿服务管理水平、发挥好每一位志愿者的作用,一系列制度陆续出台:定期考评通报、工作联系、回访交流、安全管理。为确保志愿者人身安全,每家志愿者接收单位都签订了《志愿者安全、健康管理责任书》。
无论是细水长流式的志愿服务模式,还是山洪暴发式的应急救援号召力,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都吸引了国际同行关注的目光,也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
2002年5月,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自筹资金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2002年,只有5名中国青年被选派到老挝参与志愿服务,却翻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崭新的一页。截至2009年11月,我国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19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450名,他们活跃在汉语教学、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治、农业科技等领域,在异国他乡的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农场、科研院所里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青春。
随着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的蓬勃发展,2009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国际美慈集团等多个国际组织相继访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交流探讨海外志愿服务的运行模式、成功经验。就在几天前,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代表处的土居先生给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来一封电邮,表示将持续关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并希望中日双方能够在合作空间、合作方式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刊发文章说:“中国甚至创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和平队,即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与美国的和平队一样,它向发展中国家派遣青年工作者,如缅甸、埃塞俄比亚和老挝,从事长期社会援助项目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中国的全球形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青年问题专家李家华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办大型国际活动的机会,这也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志愿者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培训和锻炼,志愿者个人素质的提高,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形象大大加分。
2008年8月10日下午,在“鸟巢”外偶遇记者的国际奥委会票务经理Aserley在谈及为她提供志愿服务的奥运会志愿者时说:“他们特别优秀!太棒了!”
8月8日,焰火照亮京城的夜空。当天,法国《巴黎人报》在一篇题为《即将载入历史的一届奥运会开始了》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全北京现在洋溢着60万名志愿者的笑容,北京将向世界证明能够办好这场体育盛会。”
古拉姆告诉记者,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志愿者表现出的激情和专业素质“令人惊讶”。他就是从那时起,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