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找不到父母的被拐儿童岂能还给买主

毛飞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12-10    [打印] [关闭]
    10月底,公安部在网站上公布了60名已解救的未查清身源的儿童信息,目前仅有4人找到父母。有的找不到父母的被拐儿童,只能回到收买他们的养父母身边。(12月8日《南方日报》)

    被拐儿童找不到父母就“还给”买主,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现实中绝非孤例。据报道,2003年昆明“10·8”专项打拐行动,26名被解救的儿童因为找不到父母,最后又回到了买主“父母”家中。通过签订收养协议,将被拐儿童送回买主家收养,成为某些地方公安部门的一种选择。

    找不到父母就“还给”买主,这在法律上难以站住脚。公安部2000年《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适用法律和政策有关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对于被解救的儿童,如买主对该儿童既没有虐待行为又不阻碍解救,其父母又自愿送养,双方符合收养和送养条件的,可依法办理收养手续。”这就意味着,除非被拐儿童的父母“自愿送养”,买主才有收养的可能。既然亲生父母还没找到,谁能越俎代庖地认定他们“自愿送养”?公安部门在没有征得孩子亲生父母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将孩子“还给”买主,已经逾越了法律授予的权限。

    更为严重的是,找不到父母就“还给”买主,这在无形中为猖獗的拐卖儿童犯罪活动推波助澜。众所周知,“打拐”立法、执法上“打卖不打买”的痼疾存在已久,虽备受诟病但一直未有改观。按照现行《刑法》的规定,只要收买被拐儿童的买主“对被卖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解救,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现在,他们非但可以免予刑罚,还可以继续以被拐儿童的父母自居。收买儿童这种违法行为低成本高收益,自然激发出买方市场的旺盛需求,从而大大抬高卖方的违法收益,进一步强化人贩子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的动力,最终造成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的泛滥。

    亲子之情是人类最为密切、强烈的情感之一。在父母心中,孩子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拐卖儿童无疑是最为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其对于儿童及其家庭的伤害往往是毁灭性的,对于社会的影响比一般的治安或刑事案件更为恶劣。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让儿童回到自己父母身边,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儿童权利公约》宣示的基本权利——我国也是缔约国之一。政府是承担保护儿童权利的第一责任人。这意味着,为被拐儿童找到父母是政府的天然责任;如果一时找不到他们的父母,政府就必须承担养育他们的责任。

    的确,公安部门有自己的苦衷:“找孩子难,找父母更难!”在失踪人口数据库等基础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解救被拐卖的儿童相对容易,而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们的父母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是,这些都不是推卸责任的理由。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公安部门在执法活动中收缴的各类赃物也不是都能找到失主,难道那些无主赃物可以一退了之?当初的解救出于维护法律尊严、履行法定职责,现在因为困难就将刚解救出来的孩子拱手送回。在公众眼中,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难逃“惰政”之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